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8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主编)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区域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具有战略性,它着眼于在一个区域内如何合理规划和建设,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评价的重点在于论证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和时序,同时也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对区域的开发规划提出建议,并为开展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相对于建设项目影响评价而言,不仅是评价范围和内容的扩展,而且包含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思想。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这些开发活动区域一般称为开发区。具有以下特征:占地面积大,一般占地面积均在1K㎡以上;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其独立的法人;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因素多,层次复杂,相对于单项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而言具有以下特点:⒈广泛性和复杂性⒉战略性⒊不确定性⒋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⒌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⒍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与环境规划的类型是相互对于能够的。一般来讲,制定某种类型的环境规划,就应开展相同的类型的区域环境评价。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和要求,根据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区域环境影响划分成若干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紧密相连的主要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旧区改建等四种类型。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预测性、规划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工作。应遵循如下原则:⒈同一性原则⒉整体性原则⒊综合性原则⒋实用性原则⒌战略性原则⒍可持续性原则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及意义⒈目的区域开发活动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计划地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建设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编制之前。⒉意义根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宏观角度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因此,可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可为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入选项目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作为单项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和区域内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各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使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同时缩短其工作周期。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相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写阶段。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一、环境容量的概念1.国外学者对环境容量概念的描述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比值;有的则认为是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同化能力,即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是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速率的比值。日本学者矢野雄幸则认为:环境容量是按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一定范围的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总量。2.我国对于环境容量概念的解释我国有些学者把环境容量定义为“自然环境或环境组成要素对污染物质的承受量和负荷量”,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基本环境容量(或称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或称同化容量)。前者可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后者是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二、环境容量的类型环境容量可分成整体环境单元(区域环境)容量和某一环境单元单一要素的容量。若按照环境要素,又可细分为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其中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环境容量等)、土壤环境容量和生物环境容量等。此外,还有人口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等等。如果按照污染物性质划分,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包括易降解的和难降解的)环境容量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若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上区分,则可分为物理扩散和化学净化两种类型。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一、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⒈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所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语序的污染物排放量。⒉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目前的总量控制分类方法总体上有两种形式:一是指令约束下的总量控制,二是环境容量约束下的总量控制。二、技术路线区域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总量控制,资源问题应作为分析研究的首要问题。当总量控制不能满足要求通过对总体规划的调整来满足总量控制的要求,从而达到从总体上把握污染控制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与之相互协调的目的。三、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在区域环境总量控制中,需要根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预测污染的排放量,因此首先要预测主要资源的消耗量。⒈资源预测方法常规的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有人均资源消费法、分部门资源预测法、时间序列法、投入产出法和弹性系数法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预测方法。这里介绍常用的弹性系数法。所谓弹性系数可以看作是经济指标增长率和资源指标增长率之比,计算公式为QWi=Q0(1+K×Ni)tQWi-资源需求总量;K-经济增长速度;Ni-资源消耗弹性系数;t-规划年限⒉能流分析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源指自然能和辅助能两大部分。自然能主要指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而更重要的是以矿物燃料为代表的辅助能。按照现状用能的实际情况,将最终用能按照部门划分并采用网络图的方法加以概括和抽象,形成如图8-3所示的宏观能流平衡网络图。在能流平衡网络中能流可以分为四个节段,即能源的输入、能源的集中转换与加工、能源的输送与分配、能源的最终使用。3.水流分析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是许多区域开发过程中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各类污水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压力都将不断增加,而这些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流系统从资源开采到向受纳水体排污的全过程,可以分为水资源开采、谁的使用、污水产生与排放、分散处理或集中处理、向受纳水体排放与回用等阶段,如图8-4所示。四、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如何分析各类污染物质排放总量能否满足总量控制需求,如何确定出一个合理的总量分担率,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一般可采用如图8-5所示的技术路线进行分析与探讨。1.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目前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有12项,它们是大气污染3项,水污染物8项,工业固体废物1项,其中工业粉尘和COD除外的其他7项污染物属于企业级控制的污染物。2.总量合理分配分析为确定一个合理分担率,利用采用等比例分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qij=Qj×tik/tkqij-第i区域第j类污染物应分配总量指标;Qj-地区第j类污染物总量指标;tik-第i区域第k类指标分量;tk-地区域第k类指标总量;k-可以表示为经济、资源、土地面积、人口数量或综合平均指标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总量控制目标和方案确定后,还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以判断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技术经济分析包括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主要看技术上是否可行,贷款回收年限、财务内部收益率等是否可以接受,环境效益是否显著等,并采用对比的方法确定最优的方案。4.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在合理分担和技术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所确定的总量还必须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建立总量与环境质量输入相应关系的方法,常用的是模拟计算的方法。计算模拟的选择应与预测排放量的精度相适应,并应最终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如不能满足要求,可以通过强化污染物控制来减少排放量。当能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时,该排放量可作为区域的排放总量。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容量是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依据。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根据设计的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水环境容量与废水排放总量控制主要内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COD、氨氮。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应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大气环境容量(一)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属性在给定的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程度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的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大气环境容量(二)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1、修正的A-P值法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以粗略的估算指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一般适用于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的计算,在计算大气PM10的环境容量时,可作为参考方法。1、修正的A-P值法基本资料开发区范围和面积;区域环境功能分区;第i个功能区的面积Si;第i个功能区的污染物控制浓度(标准浓度限值)ci;第i个功能区的污染物背景浓度cib;第i个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ci0;1、修正的A-P值法计算步骤根据所在地区,查取总量控制系数A值;确定第i个功能区的控制浓度ci=ci0-cib;确定各个功能区总量控制系数Ai值:Ai=A*ci确定各个功能区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总量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iaiiSQAS1naaiiQQ项目区域面积(km2)年均浓度(mg/m3)标准限值(mg/m3)Aki允许排放量(万t/a)SO230.001350.060.210.3555TSP30.03350.20.71.01大气环境容量(二)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2、模拟法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如果超标可按比例或对环境质量的贡献率对相关污染源的排放量进行削减,以最终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满足这个充分必要条件所对应的所有污染源排放量之和便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该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新建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但适用时需要通过调查和类比了解或许你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大气环境容量(二)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3、线
本文标题:第8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主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