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一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
第一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学习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人类聚居学”的主要内容。§1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先生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教学提纲§2从霍华德、盖迪斯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的主要理论内容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2.盖迪斯的主要理论内容3.芒福德的主要理论内容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Howard)发表了他的著作《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PathtowardsRealReform》)(再版时以《明天的田园城市》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这是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的许多内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霍华德后来确定的田园城市概念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有: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城市的“磁性”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下图是他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城-乡一体:将城乡联姻形成第三块磁铁,目的是将乡村的优美和城市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一个人口密集的中心,被外围更大面积的农业区域所包围和限定,使农民能很方便地进入城市市场,而城市居民则能很方便地获得田园之乐。这不是在乡野中的一个镇,更不是一个花园郊区(GardenSuburb),而是一个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一个永久的婚姻。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人口规模限制为3万人,占地1000英亩,外围有5000英亩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城市中心是公园,围绕在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医院等,它们的外围又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一些商业用房,居住区位于中间地带,环状林荫道从其间穿过,大道当中布置了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最外围是永久性农业用地。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总结霍华德的理论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前进了一步。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的里程碑。2.盖迪斯的主要理论内容关注于人类生态学的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进化中的城市》(1915)盖迪斯对规划的贡献就是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盖迪斯提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的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成巨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3.芒福德的主要理论内容芒福德(1895—1990)的区域思想主要著作《城市的文化》(1938)《城市发展史》(1961)a.生态学区域论:深受盖迪斯的影响,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学区域论的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互相联系的、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b.城市—区域研究:芒福德倡导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他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c.区域整体观:芒福德还对城市密集地区进一步提倡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3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1.对道氏学说的认识2.道氏学说简介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1.对道氏学说的认识“人类聚居学”是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g)于20世纪中叶提出来的。道氏1913年出生于保加利亚,自1950年创办“雅典人类聚居学研究中心”,直至1975年逝世,一直致力于“人类聚居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工作,在国际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道氏把日趋恶劣的城市环境称之为“城市恶梦”,他断定“人类聚居正在走向灾难”。2.道氏学说简介道氏提出应当“为生长做规划”。他呼吁,应该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居住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广义的系统研究。他为人类聚居归纳为三种基本形态:园形、规则线形和不规则线形。“园”者类同于我们块状的城市平面;“规则线形”类似于带状城市平面;“不规则线形”是依山沿水体布置的城市平面。他认为这三种形态可以变形出十二种不同的形态。但是道氏认为只有“动态城市结构”模式才能让城市能沿预先确定的轴自由延伸,这样城市的中心区扩展就不会同其余部分发生矛盾。他说这个轴可能是海岸线,可能是江河,也可能是主要交通干道的“呈条形的网状结构。”他认为城市扩容发展决不是“摊大饼似地覆盖整个城市建成区”。道氏提出,协调经济、社会、政治、技术、文化五种力量可以建设成理想的“安托邦”(Utopia)城市。2.道氏学说简介道氏的“安托邦”城市分为十个层次:1、家具;2、居室;3、住宅;4、居住组团;5、邻里;6、城市;7、大都市;8、城市连绵区;9、城市洲;10、普世城。他说:“普世城的形成过程是从文明社会走向世界大同的过程”。显而易见,道氏的理论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2.道氏学说简介道氏认为自然、人、社会、建筑、支撑网络(Nature、Anthropos、Society、Shells、Network)是人类聚居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吴先生通过对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们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回顾与分析,然后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进行对接,为大家廓清了思路,梳理了文脉。书中指出:霍华德是近代城市规划的启蒙者,面对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田园城市”的新概念,并开始了中心城市与卫星城的规划模式的思考;盖迪斯与霍华德堪称“两股并行的溪流”,前者提倡“区域观念”,突破城市的常规范围,对城市进行“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方法;芒福德则以自己的人文观、区域观、自然观形成独树一帜的研究体系。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道氏的理论主要根据西方国家的现象和经验,对其战后第三世界人口稠密、资源紧张、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道萨迪亚斯恢复人类聚居学的意义正在于为建设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重新树立一种可供参考的体系,并由此令“创造使居民能幸福、安全地生活”的人类聚居的理想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种体系的认识基础在于对一些基本关系的重新确定,通过这些确定生发出来一个可以成为我们实际工作指导的框架。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由于道氏人类聚居学体系的提出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其间由于体系研究本身的中断,同时人类社会在近二十年里又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网络科技、生命技术等一些问题与现象的出现超越了道氏的想象范围,人类聚居学的一些理论在现代的条件下已经显得有些滞后。§4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1.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2.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该处补一张PPT提出的背景1993年8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在北京隆重拉开了帷幕,吴良镛教授应邀登台给院士们作学术报告。经过事先与周干峙、林志群先生周密切磋而酝酿的“人居环境科学”之观点,在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并获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人居环境科学”是针对我国“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的,试图“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生存危机”已赫然在目:城市人口“爆炸”、交通堵塞、污染严重、缺水缺电、城市建设用地存量告急、农田锐减、历史文化遗产日渐消失等等,这几年见诸各种媒体,成为社会热议。长此以往会不会出现“社会危机”,“人居环境科学”的定义:“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他们为这一学科确定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吴教授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吴良镛很坦率地说,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借鉴了“人类聚居学”的成就。吴良镛先生在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把“人类聚居学”发展成为“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居住环境”的目标提出。是专门为中国自己量体裁的“衣”,切合中国实际,而且也能适应新世纪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吴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人居环境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网络五大研究系统与道氏在“人类聚居学”中提出的自然、人、社会、建筑、支撑“五大元素”是相同的,但深入进去人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是,道氏的自然系统是指“整体自然环境”,包括“自然区、垦植区、人类生活区、工业区”;而吴氏的自然系统是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道氏的人类系统是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而吴氏人类系统虽然也指个体的聚居者,但“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与原理、理论的分析”;道氏的社会系统系指“人类相互交换的体系”,而吴氏的社会系统主要是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工、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道氏认为“城市通常是一个连续的居住系统”,因此他的“建筑”系指“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而吴氏的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第五个支撑系统,道氏包括了“如道路、供水和排水、发电和输电设施、通讯设备,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而吴氏的“支撑系统”主要是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铁路,以及通讯、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同时也包括“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后者比前者更细致、更具体、更深入,也更切合实际。因此,吴良镛教授结合我国国情很有意义地发展、延伸、充实、提升了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他提出“五大原则”为人居环境建设“导航”。其一,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其二,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其三,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其四,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其五,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提出“五大原则”的理由是:一是因为“人类需要与自然相互依存”;二是“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的经济活动”;三是“新技术将对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城市的发展产生全面影响”;四是“人类面临着发展观的改变,即从经济增长为核心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走向以人为本”;五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
本文标题:第一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