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2环境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3环境问题的分类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而引起,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乱砍滥伐森林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4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二、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其社会活动来改造和利用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和发展。5环境问题的严重性(1)人类活动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2)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的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6目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78910111213141516复活节岛复活节岛国家公园,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最东端的复活节岛上。岛上矗立的石雕人像沉默地凝视着太平洋已有数个世纪之久。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复活节岛国家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复活节岛雕像2复活节岛石像表情严肃凝重,长久以来任海风吹拂,沉默无语复活节岛的发现1722年4月6日,荷兰西印度公司一支由3艘航船组成的船队,首次踏上了这座以前不为人知的小岛。当时,船队正在接近复活节岛,船长雅各布·罗格维恩突然发现许多高大的巨人正守卫着他们将要踏上的岛屿,原来,那些巨人只是些石像。第二天,罗格维恩船长登陆上岸。这天正是复活节,罗格维恩把这个岛命名为“复活节岛”。20巨石像几乎都是长脸,长耳朵,双目深陷,浓眉突嘴,鼻子高而翘复活节岛的神秘复活节岛上所有的石雕人像,不论是完工的还是半成品,你绝对找不到一尊带有喜悦神态的石像,他们或忧郁,或沉思,或冷漠,或严肃得叫人心情压抑。复活节岛的终结1770年,统治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人派西班牙船长唐·菲力普·冈萨雷斯率领舰船登上该岛,宣布该岛归西班牙所有。当岛上的首领在归属文件上签字时,他在协议书上郑重地画了一只鸟的图案——这是岛上的一种象形文字。24石雕人像散布于全岛25复活节岛的兴衰留给我们的警示与思索地球就像是一个大复活节岛,千百万年来,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开发更多的资源,创造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消耗殆尽,厄运将降临,人类也将无路可逃。今天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引起资源的衰竭,会不会对生命支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地球的公民会不会重蹈复活节岛的覆辙?这是每一位现代人应当认真思索的问题。26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27课程介绍资源与环境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开设本课程的目的28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是稀缺的能源危机(中国、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国家环保局局长潘岳介绍说:中国的能源消耗问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19日A7版)耕地资源危机:1997到2003年减少1亿亩耕地(18亿亩)水资源危机………(上百个城市缺水!)29资源与环境问题合理利用资源人们的理性思考现实的迫切要求“增长的极限”(米都斯)“世界无末日”(西蒙)30资源与环境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如产权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如社会规范、意识法律制度的构建可持续发展(全面)31掌握基本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理解政策工具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思路32第二节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一、消费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二、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由于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和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一些本来十分丰富的自认资源(土地、森林和矿石、石油等),就变得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即使是清洁的空气和水体也变成稀缺资源。33三、市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①充分竞争的;②信息完备的;③不存在外部性。但是环境恶化和资源的低效率使用;现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佳状态,而出现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有竞争不充分、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34第三节环境经济学建立分为三个阶段一、产生阶段:20世纪50年代二、早期的环境经济学(60~70年代):争对公害事件的定性研究三、近代的环境经济学:方向:宏观微观方法:定性定量手段:描述模型35(1)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它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2)环境问题使人类社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且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环境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环境问题实际是一个经济问题36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DP),不能真实的反映经济增长37早期的环境经济学1.环境污染由局部逐渐发展到整个区域2.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科斯(Coase,1960)的“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K.Bolding)提出了“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期,艾伦·克尼斯等提出了物质平衡模型;38近代的环境经济学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讨论会90年代以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大卫·皮尔斯(DavidW.Pearce),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1997年,Constanza等人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在国际上掀起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作为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环境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近几年来,环境经济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研究方向从宏观转向微观,而且已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式。39我国环境经济学的发展1983年,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主要论点:1、环境是稀缺资源,污染是对这种环境资源的损耗和浪费2、环境物质是公共物品,他的价值应由边际效益和边际费用的平衡点来确定。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由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40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1、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2、环境污染与破坏、资源浪费的原因3、控制解决的办法4、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4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环境计量的理论和方法2、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社会生产力,是保护环境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3、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4、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等。42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经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远期影响2、环境保护投入要尽量的小,而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尽量的大3、发展经济要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更适合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43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探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基于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以环境科学知识做支撑44三、环境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三:(1)可持续原则(2)共同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5四、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五、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3)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国际环境问题46第五节怎样学习环境经济学一、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以环境科学为基础,用经济学的原理去分析环境问题,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和经济学的工具对环境科学发现进行反向的各种层面的综述从而归纳其共性规律的工作。47二、重视经济学研究的双层属性环境经济问题本质表现为两种关系:一、人类如何配置自然环境资源的问题;二、是人在利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环境经济制度与环境经济政策48三、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学研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战略性难题是:1、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和人口就业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2、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
本文标题: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