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6章第2节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
《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第二节中国的环境污染与保护一、中国的环境污染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三、中国生态建设工程《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一、中国的环境污染3《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一)、环境污染形成因素1、自然因素(1)自然污染源的作用(2)自然地理条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3)自然地理条件对环境容量的影响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环境要素中,以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为前提,能容纳有害物质的最大负荷量。4《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人为因素(1)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污染传统经济模式:“三高三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技术、低效率、低产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有2/3是在透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对应同等单位GDP的增长,一些主要污染物(如so2)的排放强度是发达国家的8-9倍。中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也仍属于粗放经营。5《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人为因素(2)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叫“人口环境容量”,就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在保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中,对人口最大的抚养或负荷能力。1957年,马寅初,中国最适宜人口7亿-8亿。此后,田雪原、胡保生、宋键等也进行过研究,钱易综合他们的研究认为:6.5亿-8.0亿。6《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人为因素(3)经济结构与环境污染一定阶段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环境状况具有深刻影响。2005年,中国GDP增长速率为10.2%,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特征。中国主导产业是污染物排放量一般较高的第二产业,致使单位GDP排出的污染物较多。7《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二)、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目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01002003004005006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5合计工业生活单位:亿吨中国1998-2005年废水排放量8《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和经历“压缩型”过程,从而使环境问题呈现复杂性。工业、城市污染与农村农业污染等问题复合;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复合。(二)、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9《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二)、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图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SO2、NOx、CO和颗粒物。气象条件:低温、高湿的阴天,风小并伴有逆温出现现象: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典型事件: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等。主要污染源:燃煤。10《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4、面源污染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趋于严重点污染源:如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面污染源:农业浇灌形成的径流、含有农药、化肥的农田排水、畜禽养殖所排放的污水等;城市地表径流等。面源污染量大、面广、情况复杂,比点源更难控制治理。当前面源污染已经对我国一些湖泊、河流、近海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二)、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11《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5、城乡环境污染差异明显中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的态势十分严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二)、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12《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和家庭燃煤污染,属煤烟型污染。烟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20世纪90年代人为烟尘和粉尘年排放量分别为1324×104t和781×104t,人为排放SO2为1495×104t,人为排放CO2约6.5×108t碳。中国江河湖泊都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城市垃圾和粪便处理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汽车噪声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源。中国城市环境污染13《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中国农村生态破坏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始终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还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水库的淤塞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有0.87×108hm2草原退化退化,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1/5。且每年仍有133×104hm2的草原继续退化。草原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与草场的生产能力不适应,草原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造成的。另外,草场的病、虫、草、鼠害加重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退化又进一步导致这些灾害的加剧,形成恶性循环。14《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最严重。据调查,“三北”地区11个省区有15.8×104km2的土地存在沙化的潜在危险。中国沙漠分布图15《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图16《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水土保持工作总的态势:点上好转,面上在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104km2,风力侵蚀面积为188×104km2。每年黄河输沙量为16×108t,长江带走泥沙24×108t。全国每年土壤流失量总计达50×108t,其中氮、磷、钾流失量约4000×104t。建国50多年来,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267×104hm2。《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7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8《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框架和相应的对策,是一个把经济、社会、自然系统联在一起的综合战略体系。(一)中国21世纪议程19《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996年3月,我国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并以此作为中国迈向21世纪的重要指导方针。此后,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2)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11)的实施为主要标志。(一)中国21世纪议程20《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1)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2)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近期目标: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1)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力争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等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与恢复;(2)在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同时,抓紧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使自然生态系统及物种得到保护;(3)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4)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全国部分县(市)基本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2《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远期目标:(1)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大水系的一级支流源头区和国家重点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态系统得到重建与恢复;全国50%的县(市、区)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0%以上的城市达到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2)到2050年,力争全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23《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建国以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92%。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三)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24《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但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l万平方公里。(2)、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3)、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三)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25《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4)、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的荒漠化。(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平均水平。(三)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26《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四)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该规划就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考虑区域差异,《规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八大类型区: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丘陵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冻融区和草原区。27《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目标近期目标(1999-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104km2,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104hm2,新增森林面积3900×104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改造坡耕地670×104hm2,退耕还林500×104hm2,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104hm2,改良草地5000×104hm2,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8%。28《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目标中期目标(2011-2030年):力争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104hm2,新增森林面积4600×104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104hm2,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2%。29《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目标远期目标(2031-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理,宜林地全部得到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0三、中国生态建设工程31《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一)“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30年来,国家一直把三北防护林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体现了党和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32《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按照总体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
本文标题:第6章第2节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