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Td=0.7/rTd—倍增期;r—年增长率指数增长可用下式表达:A=A0ertA----某一增长值A0----某初始值r------增长率t------时间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发展趋势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一)发展趋势年份人口数量(亿人)相隔年数250万年前人类祖先出现(公元)1000年2.81650年5.0650年1804年10.0154年1927年20.0123年1960年30.033年1974年40.014年1987年7月11日(联合国报告“世界50亿人口日”)50.013年1999年10月12日(联合国报告“世界60亿人口日”)60.012年2050年(联合国预测)89.051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时间人口(亿)年代所用时间(年)101800—20193013030196030401975155019871260199912预计70201314802028152001年若干国家的总生育率国家2001年中人口总生育率俄罗斯1.44亿1.2日本1.27亿1.3德国0.82亿1.3英国0.60亿1.7中国12.73亿1.8法国0.59亿1.8美国2.85亿2.1巴西1.72亿2.4印尼2.06亿2.7印度10.33亿3.2巴基斯坦1.45亿5.6坦桑尼亚0.36亿5.6沙特阿拉伯0.21亿5.7尼日利亚1.27亿5.8埃塞俄比亚0.65亿5.9也门0.18亿7.2资料来源:人口数据局《2001年世界人口数据挂图》(二)增长特点•1、人口分布•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这种情况仍将存在。•世界人口分布不均,有的地区非常稠密,有的地区则人烟稀少。人类主要聚居在地球的四个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大,超过100人/km2。它们是:(1)西部和中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意大利;(2)北美东中部即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地区;(3)南亚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4)亚洲的远东部分特别是中国东部、朝鲜、日本等地区。•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世界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人,几乎是发达地区的3倍。2、年龄结构•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轻的多,有生育能力的人多,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今后的人口还要持续增长。全从世界来看,人口正在老化,年龄中值从1950年的22.9岁提高到1985年的23.3。预计到2050年,年龄中值将超过30岁。3、健康状况•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所有各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约下降了1/3,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健康状况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健康危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苏丹的村民们聚集在飞机空投粮食所行经的航道上,等着捡拾散落出來的粮食。《饥饿的苏丹》九四年普立茲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4、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但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5的成年人不能读和写,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妇女的文化程度都比男性低。5、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近些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程度。据统计,1950~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由6.98亿增加到18.7亿,从占总人口的28.1%增加到42.2%。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得更快。195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4%,到1980年上升到82.7%。同时,英国由77.9%上升到88.3%,法国由55.4%上升到78.3%,日本由35.8%上升到63.3%,中国由11.0%上升到29.37%。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1、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二)增长特点国家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7917发达国家1495不发达国家30921瑞典14113日本1073美国1798联邦德国11110英国14122法国1494中国21714原苏联18108印度311020加纳441332马拉维521834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返回返回(三)世界人口预测•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82亿,也可能达到91.8亿。联合国的同期预测指出,世界人口零增长的时间为100多年后的2110年,那时世界人口可能徘徊在105.8亿上下。欧美发达国家在2062年以前进入人口静止状态;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最快也需在21世纪末才会实现人口零增长,并且它们的人口总数占世界的85.9%。另据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能达到稳定值,其低值为72亿,高值为149亿。(三)世界人口预测第二节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中国人口在很早以前就居世界各国之首。在1760年为2亿,140年后(即1900年)为4亿,相隔54年后的1954年为6亿,再相隔15年后的1969年为8亿,1981年已达到10亿,1990年7月我国大陆人口达11.34亿,1995年底我国人口达12.1亿,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2.9亿人。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到下世纪中叶达15-16亿。这时中国才可渡过人口的高峰期,实现人口零增长。中国人口状况对世界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一)人口增长速度快13.925.64.622.4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下降稳定期(1974-1984)高峰期(1962-1973)低谷期(1958-1961)高峰期(1949-1957)时期(二)分布不均衡•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人口颁布的特点,他阐明的瑷珲~腾冲线,至今仍是体现中国人口颁布地区差异性的一条最基本的分界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线东南一侧包括台湾省在内总面积411.7平方公里,只占全国42.9%,人口总数却达到10.94亿人,占当时全国总人数的94.3%;而西北一侧面积占57.1,人口仅0.66亿人,占全国5.7%。东南半壁的平均人口密度为265.7人/平方公里,西北半壁仅为11.6人/平方公里,相差22倍。中国人口分布情况(1990年)地区全国人口密度西北部六省区东南部24个省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青海西藏新疆人口密度人/km2118141427387849166黑河腾冲面积占全国的46%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6%面积占全国的54%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4%(三)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比率高。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使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1990年为26.2%,而1998年则上升为30.4%。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以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7%)。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而造成的人口现象。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7%。(四)人口老龄化年龄结构的划分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以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划分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4%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占4%一7%为成年型人口;占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据统计资料分析,世界人口处于“老化”过程中。我国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迁。未来几十年内,年龄结构类型不仅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而且将向高度老年型发展。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9%,1990年为5.1%,2000年达到6.7%,2003年超过7%,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5年将超过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2050年会上升到20%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进入高度老化阶段。(五)男女性别比偏高我国人口男女性别比(是以女性100人为基数计算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不仅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稍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分别为:104.88(1953年),103.88(1964年),107.15(1982年)近年来,我国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男女婴儿的性别比达到114/100。人口性别比的差异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关注。男女性别比偏高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1989年男女婴儿比已达到114:100。燕赵都市报2004年5月14日(北京消息):2003年北京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08:100;流动人口在北京出生的性别比高达128:100。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应在104:100至106:100。(六)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改善与提高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开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左右,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降至现在的7‰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990年的5.18年,每万人大学生数由1952年的3.3人增加到1994年的23.4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8.4%,1987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716。虽然如此,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数,它主要由人口预期寿命、识字率或受教育程度和按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得。指数在0-1之间,越大表明发展水平越高。1987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16。二、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一)人口生育率已降到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由1974年22.2‰下降到1983年的11.5‰,几乎降低了一半,这是世界人口史上罕见的,但生育率继续下降的余地已经不大了。•(二)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生育高潮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在1995年前后形成一个生育高峰,平均每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数在1100万对以上,生育率的降低较为困难。•(三)中国目前人口死亡率在世界上是属于较低的,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死亡率继续下降是有可能的。•(四)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降低乡村的人口生育率仍然较为困难。综上所述,以目前人口为基础,人口增长率能继续得到控制,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6亿人。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2、死亡率继续下降。3、乡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第三节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人口对能源的影响•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对气候的影响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为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如果把生活水平定在很低的标准上,甚至仅能维持生存水平,人口容量就接近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如果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目标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经
本文标题:第九章人口与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