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第二节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课时)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一基本概念•1.定义:通过许多生物学和生态学概念和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起造成的影响,这写概念和方法也是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如农田和城市。二.基本术语•①生态系统:一个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物部分构成的的相对稳定的的系统。•②生态因子: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因素。如阳光、水、风、土壤等。•③生境:也称栖息地,是生物火气群体具体居住的地段的所有生态因子的总体。生境大体上分为海洋、陆地、河口海湾、江河湖泊、沼泽湿地、岛屿六大类。•④生物量:又称现有量,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生物的重量。2.基本术语•⑤生物多样性:系指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它涵盖了种内基因变化的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完整地描述了生命系统中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方面。•⑥种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群。•⑦群落: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总体。•⑧优势种:是指群落的优势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和群落学作用上影响最大的种类,各层的优势种不止一个。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2.基本术语•⑨生态演替:在某个地段上,随着时间的改变,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所取代,最终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或进入顶级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这种改变过程即称为生态系统的演替。•⑩生态制图: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途的方式表达。•⑪异质性:指在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包括物种组成异质性、空间结构上的异质性、年龄结构上的异质性、及资源利用上的异质性。2.基本术语•⑫景观:指在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快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⑬植被覆盖率: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⑭湿地:湿地是开放水体和陆地之间过渡带的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属性,指沼泽地、沼原、泥炭地或水域,还包括落潮时深度不超过6m的海域。•⑮承栽力:指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所能供养的动植物总数,同时又不能影响环境在理想水平和质量上维持生命的能力。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的“联接点”生态系统的变化在所有环境问题中的地位日益醒目。实践证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应当被看作是“环境危机”中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理: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1.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以系统完整的结构和良好的运行为基础的,功能寓于结构之中,体现于运行过程之中;功能是系统结构特点和质量的外在体现。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从功能保护着眼,从系统结构保护入手。1.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包括:•①地域连续性:分布地域的连续性是生态系统存在和长久维持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规模越来越大,将野生生物的生境切割成一块块越来越小的处于人类包围中的的“岛屿”,使之成为易受干扰和破坏的岛状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②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的损失或灭绝增加了其余物种灭绝的危险;当物种损失到一定程度时,生态系统具有会被彻底被破坏。1.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完整性•③生物组成的协调性:植物之间、动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形成的组成协调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维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破坏了这种协调关系,就可能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④环境条件匹配性:土壤、水、植被三者是构成生态系统的支柱,它们之间的匹配性对生态系统的盛衰具有决定意义。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再生和恢复功能。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的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系统越趋于稳定,受到外力干扰后,恢复其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相反,越是简单的系统越是显得脆弱,受到外力作用后,其恢复能力也越弱。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一般应遵循如下基本原理:•①保持一定的生境范围或寻求条件类似的替代生境,使生态系统得以就地恢复或异地重建。•②保持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所必需的环境条件。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③保护尽可能多的物种和生境类型,使重建或恢复后的生态系统趋于稳定。•④保护优势种和建群种。•⑤保护居于食物链顶端的德生物及其生境。•⑥对于退化中的生态系统,应保证主要生态条件的改善。•⑦一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资源。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生物多样性对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这是对物种大规模灭绝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主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捕获繁殖、重新引种、试管授精技术以及建立种子、胚胎和基因库等方法保护物种和基因。•②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③防止生境损失和干扰:对于大多数野生生物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其生境被分割、缩小、破坏和退化。生境改变一般是将高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地生物多样性的半自然生态系统或将大面积连片生态系统分割成一个个“孤岛”,形成脆弱的“岛屿”生境。生境的这些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十分巨大,有些是毁灭性的。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④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人干扰过多会使生态系统失去自然性,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侵蚀。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单单是保护物种,而且也需要保护物种间的关系以及演化过程和生态过程。因此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减少任何人为的干扰、改善和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则之一。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⑤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方式和强度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避免商业性的过度采伐、捕猎和更替,以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4.关注特殊性问题•特殊的生态系统、生境、生态因子或或特别需要保护的生态目标,或因其有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如生物多样性高,或是珍稀濒危生物生境、水源保护地等,或因其具有典型的生物地理代表性,或具有较大的进化潜力,或具有特别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或其他特别的价值,或因其具有稀有性特点等等,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如热带雨林、原始森林等重要生境以及生态脆弱带等。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将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与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功能紧密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鉴别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第二节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相关法规•1989《环境保护法》•1987《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92联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二、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和范围•为了确定评价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关切程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程度。根据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三级。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工程影响范围50km220-50km220km2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50%)23-生物量锐减(≥50%)123异质性程度降低23-相对同质123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23-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123珍稀濒危物种消失111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23-绿地数量减少1/2以上,分布不均,连通程度极差123水和土地荒漠化123理化性质改变23-理化性质恶化123敏感地区111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中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登记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表中的数据只是参考性质的,带有许多不确定性,要让这些数据具有严密的科学根据现在还做不到。•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应小于8~30km,2~8km和1~2km。2.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略3.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实施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性工作,包括自然环境状况调查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基本特征调查和有关资料收集。•①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包括气象气候因素,水资源,突然资源,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和生理生态习性,历史演化情况及发展趋势,人类活动历史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自然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3.生态环境•②图件收集和编制•调查中要注意已有图件的收集,工作级别不同,对图件的要求也不同,但主要收集下列图件:•1:10,000~!:500,000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突然侵蚀图•卫片•还要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基础图件,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境质量状况图等。3.生态环境•(2)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①社会结构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发展状况,以及生活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科技和文化水平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区域的主要生产方式等。•②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等等。•③移民问题调查: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的产业,居住区情况调查以及其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分析。•④自然资源的调查:包括那样自然、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4.生态现状评价•(1)主要内容:包括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机器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4.生态现状评价•(2)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工作;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法等。•下面以物种评价的例子来具体说明如何进行评价。4.生态现状评价•当你以项目的作用去内存在莫谢具有独特意义的物种,并要确定其保护价值时,要进行物种评价。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普遍公认的标准,在调查的基础上,开除评价区内应该保护的物种的清单。4.生态现状评价•以下几类野生生物一般认为具有较大的保护价值(Moore,1969):•①已经知道有经济价值的物种;•②对于研究人类和行为学有意义的物种(如人猿);•③有助于进化研究的,如活化石;•④能给人以某种享受的物种;•⑤有利于研究中群生态学的物种;•⑥已经广泛研究并有文件规定属于保护对象的物种•⑦某些正在把自己从原来的生存范围向其他类型栖息地延伸、扩展的物种。4.生态现状评价•自然资源保护的决策要确对物种和栖息地的评价即使不能定量化,也要给出一种保护价值的优先顺序,下面是按照此要求提出的评价方案。•Perring和Farrel(1971)根据英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生物记录中心评价野生植物种群的方法,用一个“危险序数(ThreatNumber)“来表达物种的保护价值。4.生态现状评价•计算步骤如下:•A.对物种的下列特征确定价值:•a.物种在10年观察其间的退化速率:•0退化率33%•1退化率在33%~66%•2退化率66%•b.生物记录中心已知的该物种存在地方数:•0存在地方数16;•1存在地方数在10~15;•2存在地方数在6
本文标题: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