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银行业政协会议专题发言(通用4篇)
银行业政协会议专题发言(通用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银行业政协会议专题发言(通用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政协会议发言材料【第一篇】山西省政协职业教育专题研讨发言提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原平农校的实践与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山西省政协出题目,召开会议,专题研讨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我省转型发展的问题。大家知道,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困难,由来已久,众所周知;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现实和深层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如何培养以农业作为终生职业、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与思考。下面,我代表原平农校,汇报学校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成功实践,有益探索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2002—2007年挂靠山西农业大学(挂原平农学院牌子)招收大专生,涉农专业也曾经被农村学生看好;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也因此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2009年开始,我校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我们的做法是:11、坚持“四个创新”(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2、取得五项成效(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2012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通过学习,原平市中阳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种甜瓜,神山村贾丽霞夫妇承包荒山搞养殖,年收入均超20万元。(3)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原平市西荣华等35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68个村推广新技术185项,共增收3000多万元。(4)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4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26个村组建了健身队、20个村组建了科普宣传小组。不定期开展“五个一活动”、“争先创优”等活动。2(5)打练了一支教学和管理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教研、学历提升、内引外聘等措施,一支爱农务农、吃苦耐劳、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武萍、孟祥婵在2012年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2011年,我校代表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举办了农业专项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20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陕西榆林农校、辽宁盘锦职校等58家兄弟院校单位前来观摩学习。“送教下乡”的深刻体会是,“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符合省情、市情,符合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顺应了新农村发展需求,是一条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新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学校教职工不计得失,自己垫资、自备车辆,勇于担当、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各界。(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2010年,我校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由68家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目前运行情况是:1、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组建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经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2、发挥“五个平台”作用,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借助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10个子课题研究;开展了“送教下乡”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专题研究;集团各院校组织编写了“新农村新农民系列改革示范教材”30本;发行《山西农业职教集团工作通讯》等刊物8本,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开通了教育集团网站;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制定了“送教下乡”9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共同举办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借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团内院校间实行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部委、省内外院校领导、专家近百人次来校观摩考察;我校马骏书记曾多次到3吉林省、山东省等地作专题报告。借助社会服务平台,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一手抓“送教下乡”,一手抓面向农村、农业的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新农村规划;项目的引进与开发。借助专题活动平台,我校的“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成果,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赢得一致好评。(三)加强社会化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对社会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1、设立机构,确立基地,为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2009年,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并纳入正轨编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纳200名学员住宿,餐厅可供1000人就餐,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校被确立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基地”。2、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建立并逐步完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村调研、专家意见,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精心安排食宿,让学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长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跟踪服务小组,到地头指导学员实践。3、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为培训工作注入了活力培训工作紧扣“新、实、精、合、全、升”六个字。一是“新”:为学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读新政策、新法规、农业新信息;二是“实”:传授实用技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精”:精挑培训师资,精心组织教学,精细安排实习;四是“合”:校农深度合作,产学紧密结合,师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训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乡村文化建设等知识的渗透;六是“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4、农民富裕,村庄变样,为培训工作开创了局面三年来,为省内外34个县市,累计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4等各类培训75期,近3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首届创业盛典“阳光创业英雄”、“全国20佳”——杨还才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便是培训硕果的最好见证。二、困难重重,机遇难得在加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三年来的“送教下乡”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继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农业发展后劲乏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而传统的轻农观念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使务农劳动力不断减少,学生不学“农”、学农不务“农”的现象使农业类学校数量锐减,农业职业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农村人才严重短缺,农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客观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职业教育的观念、体制、机制、办学模式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由于缺乏完善的机制体制,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机制不够灵活,示范学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农业产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实质性改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缺乏状况日益显现。(3)资金投入不足,职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扶持政策。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很大,但对于公益性很强的农业职业院校,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十分有限。学校办学经费匮缺,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购进,科学的教学手段无法应用,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业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竞争力。(3)师资队伍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状况与职教事业规模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和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师数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5提升,急需大力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千载难逢、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给农业职业教育创造了发展契机,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农业职业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三、合力推进振兴可待振兴农业职业教育,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怎样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一)完善管理机制,成立农业职业教育指导组根据农业行业的特点以及我省农村、农民的现实情况,我们建议成立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职业教育指导组,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拟定农业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不定期召开农业职业教育工作会,组织和指导地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并就全面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二)依靠政策扶持,制定农业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农业职业教育现在仍处于弱势,弱势教育急需要强势政策支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业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对于推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初步设想是:1、建设特色学校由省、市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运行。至少在当地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模式新的农业职业学校,以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2、打造名师队伍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施国家、省级职业学校6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时,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3、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优化“送教下乡”运行机制,完善“校农合作,产学结合
本文标题:银行业政协会议专题发言(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1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