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运行中的一系列规律,统称为运行规律。它可以使计算更容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和量合并为一的计算叫做加法。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册运算法则教案精选。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主题图)。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学生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40+56是用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56+40”呢?(下午的路程加上上午的路程)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40+56=56+40)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出示:96+35=35+□204+□=57+20437+□=59+□76+□=□+76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三、探索加法结合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5.归纳加法结合律。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6.小结。(略)四、巩固练习。(作业纸)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45+36)+64=45+(36+□)(72+20)+□=72+(20+8)560+(140+70)=(560+□)+□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1)72+16A.(75+25)+48(2)45+(88+12)B.16+72(3)75+(48+25)C.(45+88)+12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84+68)+3284+(68+23)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3.渗透简算意识。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45+(88+12)(45+88)+12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2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二、教学目标: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根据运算定律,在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b)+=+(b+c)125+38+75=(125+)+382、计算并验算。480+547456+358789+457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二)探索发现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2、解决问题。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学生独立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3、组织交流。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汇报预设:方法一:115+132+118+85=247+118+85=365+85=450(千米)方法二:115+132+118+85=115+85+132+118=(115+85)+(132+118)=200+250=450(千米)4、比较算法。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5.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57+62+138(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6、凑整训练。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283159725347164317403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三)检测评价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60+145+40+355372+42+258146+143+54+257(四)评价反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五)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六、教学后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3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
本文标题: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6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