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选修语文《名二子说》教案
选修语文《名二子说》教案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忧虑。《给两个儿子起名》通过解释给第二个儿子起名的深刻含义,表达了对爱子的规劝和鼓励。今天网友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选修语文《明儿说》的教案。让我们来看看!选修语文《名二子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教学难点:、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教学过程: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二、分析课文:1、第一段,“轼”名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2、第二段,“辙”名说。“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三、课堂讨论与归纳: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名二子说》原文和译文原文: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宋·苏洵《名二子说》)译文: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见这户人家的厉害。乃父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名二子说》教学反思1、选课很好,用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言由名胜导入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启迪学生思考,较有诗意,让人感觉真正进入语文课课堂。2、学前明确目标法,运用有效。3、课件选择与文章相配,很有特点,古朴优雅,相得益彰。4、分析文章层次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基础知识扎实。5、讲课时专业自然,有及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文化知识渗透的很深。6、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发展,重难点突出。7、板书较清秀,层次分明,有内涵。8、结尾处延伸恰到好处,拓展延伸适当到位。9、文学气息浓厚,知识性强,给学生和听众一定的收获。不足:1、课前时间掌握不够科学,课前一首歌较长,耽误几分时间。2、课上分析文章时,有些不自然流畅,对问题挖掘不深。3、课上拓展自己姓名,有些学生说得过多,未能及时灵活处理,将学生解释自己姓名应该和给自己起名字同时安排在一个环节进行,显得课内容就活泼动人了。4、最后时间分配上把握不是很好,40分钟的课按45分钟准备的课,最后一首洗儿诗,精彩拓展时,部分听课教师离席,很是扫兴和失落。5、个别教师认为课的内容上需要调整,不应该在课上讲姓名文化知识,这点建议,我不接受,因为我的课历来都力求在课上给学生一定知识,有学生学的部分,也有教师讲的部分,至于苏轼兄弟二人一生动荡,没有大的拓展,也怕冲击课的主体,有意没讲。所以个别教师的评课里提及的,恕不能接受。至于口误,话多,下次改正。
本文标题:选修语文《名二子说》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9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