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
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西藏日报20030326第2版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土地总面积120多方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l/8为中国第二次省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不仅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西藏的生态环境特征西藏的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突出的地方特色,其原始性、多样性、特殊性、地域差异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由于地处高原,我区的生态环境也存在脆弱性、干燥性和不稳定性等劣势。(一)西藏生态环境的优势l、西藏生态环境的高原性与特殊性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质历史最年轻和海拔高度最大的特点,是世界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单元。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生态与环境的组合体,使得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高原性,产生世界上所没有的许多特殊的优势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为西藏高原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2、西藏生态环境的原始性西藏幅员辽阔,人口密度低,是我国地广人稀,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许多地方迄今仍是人迹罕至的处女地,生态环境处于原始状态;还有不少地方,虽有人类活动,但活动强度小,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有利于建设国家级和世界级水平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3、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西藏地势变化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很大,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和形形色色的生态环境类型,既有从热带到寒带的生态环境类型,又有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的生态环境类型,同时还有多样性的人工生态环境类型和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类型为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多样性生物物种资源的形成与发育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为西藏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4、西藏特殊自然生态环境与特殊人文环境的融合性。西藏的高山自然神奇风光与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和文化胜迹的有机融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人合璧的壮丽而又神秘的旅游瑰宝,为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旅游圣地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也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5、西藏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域差异性复杂的地形和强烈的地理分异,使西藏生态环境资源(主要为农、林、牧)的地区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在藏中南部地区的河谷地带,而广大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形成了几乎清一色的牧业;东部和东南部山地区是林地集中分布区。这种强烈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区反差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在自然分异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劳动地域分工。这种生态环境资源地域差异性是西藏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此外,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高原强光照和强太阳辐射形成有利于植物和作物生长的“热岛效应”,表现为西藏高原温度、积温有效性和太阳有效辐射等比同纬度东部地区相同高度高,其结果有利于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达1.5万kg/hm2,森林平均生长量达4.46m3/hm2·a,这些现象均为其它地区所少见。上述生态环境上的优势,可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全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西藏生态环境的劣势l、西藏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西藏地质历史年轻,新构造隆升活动十分强烈,第四纪以来的200多万年间,西藏高原上升幅度达3500—4000m,且目前仍处于强烈隆升时期。高原山脉的快速隆升,带来径流侵蚀作用的加强。西藏高山地区,特别是南部和东部高大山区和高山深谷区,山体坡度较大,坡面松散物质在这种坡度下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在人为的干扰下,特别是地表植被覆盖的破坏,极易出现坡面物质移动,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或出现崩塌、滑塌和泥石流。2、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形成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生长期短和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的特点。外界环境的变化,如生长季干旱、低温的出现或霜冻、冰雹的发生,或降雪的提前,对植被生长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损伤和破坏。生态环境脆弱性还表现在陡坡植被破坏后,坡面土壤侵蚀速率远大于成土速率,土层易于丧失,一旦土壤丧失殆尽,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很难,甚至不可能。此外,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而光照强烈,地面升温蒸发量大,加之高原多大风,谷地山风强劲,加大地面的蒸发,致使土壤表层含水量很低,其中凋萎湿度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经过长期生存适应而残留下来的深根系乡土植物一旦遭到破坏,新的植被生态系统难于恢复,成为无法利用的荒漠。3、西藏的高寒干燥性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冻土在高原广泛发育,形成了高原北部的多年冻土、高原中部及藏南高原岛状多年冻土和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等海拔较低地区的季节性冻土三种类型。冻土分布区冻融现象普遍,生态资源质量差,并且难于开发利用。此外,高寒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温差变化很大。这样的气候环境导致地表物质物理风化作用极为强烈,成土作用微弱,土壤粗骨性、薄层性、贫瘠性特点突出,而且分布面积很大,这种土壤环境对植被生长发育极为不利,致使广大高原山地草场产量和质量不高。由于地势高亢、冰川积雪广为分布,季节性积雪分布面积较广,雪灾时有发生。上述生态环境劣势分析表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很大,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一旦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退化,其恢复与重建的难度将更大。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的成就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并领导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生态环境保护l、自然保护区建设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截至2002年,全区已建立自治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达到40,08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33.4%。此外,各地还建立了50余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较好地保护了西藏自冶区境内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地、栖息地,候鸟迁移的重要湖泊、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及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生物古迹等。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有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m)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810KM;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8万KM;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168kM;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62KM。2、生态示范区建设拉萨市城关区是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所在地,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拉萨河下游宽谷盆地,东西宽约28kM,南北长31km,总面积524.5lKM,其中建成区面积54KM。拉萨市城关区为高寒半干旱生态环境,高原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河谷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对气候波动和人为扰动非常敏感。拉萨市城关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是:以拉萨河谷地带生态环境综合整冶为中心,突出林草建设和城市保护,以北岸山地水土流失综治理和南岸山地高寒草场保护与建设为两翼,逐步控制城关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最终实现城市防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3、生态功能保护区、为有效地保护雅鲁藏布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环保总局于2001年将雅鲁藏布江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列为第二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保护区面积261万公顷,目前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该保护区建立后可使雅鲁藏布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对改善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条件,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生态建设1、林业生态建设我区的造林绿化速度逐年加快,五十多年来,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7万多公顷;四旁义务植树9000多万株;封山育林面积累计达到133300公顷,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的双增长。围绕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西藏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西藏自治区决定停止原木、锯材出省外销,限制无节木生产。1998年国家核定的木材限额采伐为22万M,全自治区到2001年调减到14万M,天保工程实施后,计划调到10万M。2、草原生态建设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藏开展了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退化草地改良、灌溉和灭鼠冶虫、灭毒草等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主要牧区组织实施了以草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防抗灾基地、牲畜温饱工程和牧区开发示范工程。截至2000年10月,全区围栏封育草场107万公顷、人工种草.6万公顷、草场可灌溉面积240万公顷、灭鼠治虫和灭毒草200万公顷。3、农业生态建设西藏政府针对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大(其限制因素主要为灌溉条件差、土壤养分缺乏、土层浅薄)的特点,加大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宜农土地开发的力度,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形成了61个万亩以上灌区,干亩以上灌区445个,千亩以下灌区2796个。目前全区农田水利工程控灌面积达15,94万公顷,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8.64万公顷,保灌面积6.88万公顷。4、沙漠化土地治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区开展了一系列沙漠化防治科研、规划及治理试点工作,截至1999年,共治理沙漠化土地2.58一万公顷。首次在日喀则市江当乡示范了草方格固沙、砾石压沙等固沙技术,采用的雨、秋季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均达95%1;3,上。5、水土保持与防洪工程建设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试点,把水利工程措施和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1.66万公顷,其中植树种草10多万公顷,经过综合治理,不仅保持了水土,减少了土壤侵蚀,减轻了风沙灾害,维持了生态平衡,而且还促进了农林业的发展。截至1998年底,全区共修建防洪堤1550多km,其中重要堤防300多km,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益。6、地质灾害防治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区先后多次对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中尼公路等主要公路干线及对城镇有危害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评价和防治对策研究。1996年以来,先后完成了聂拉木县樟木镇滑坡治理工程、琼结县城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林芝地区八一电厂二级电站后山滑坡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及林芝地区八一电厂沟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7、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国家直接投资12亿元实施了“一江两河”地区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十多年来的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场、沙漠化整治等生物、工程措施,使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林地面积增加,区域气候环境改善。林地面积由开发治理前的2.34%提高到1998年的2.59%。在雅鲁藏布江的拉孜至桑日段、拉萨河和年楚河中下游营造了4个防护林体系。三、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全局的大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在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予以充分估计的同时,努力做好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一)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应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方针,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并举,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二)加强领导,认真做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建立健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对自
本文标题: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