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改。但是,教案是活的,怎么教取决于老师的智慧和才华。虽然写教案需要学习大量的参考资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著名专家的建议,吸收同行的经验。以下是网友整理的“参军”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谢谢你的欣赏。《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并背诵。2、指导学生学习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30分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配乐播放一组边塞图片。学生看图。师解说:这是远古的边塞,这里人烟稀少,这里有荒凉的大漠,残破的孤城,冷峻的边关,更有四起的硝烟和残酷的战争。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这里条件艰苦。师: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就在这荒凉的大漠写下了千古名篇《从军行》。生齐读课题。二、解题,了解作者。师:“从军行”是古代乐府诗集的一个题目,一般用来描写古代军旅生活。师:你们想了解诗人王昌龄吗?生:想。师:那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上网查找资料认识他吧。师边上网演示边介绍:点击浏览器,在百度中输入“王昌龄”,搜索,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王昌龄的信息,打开相关网页,就能能获得你所需要的内容。学生观察学习。师:老师在课前也搜集整理了一些王昌龄的资料,请看,谁来读。大屏幕出示诗人简介。指名读。师:除了上网,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书报来搜集资料,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还能使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三、初读古诗。师:同学们,古诗的学习,离不开一个“读”字,通过预习,谁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多音字正音“还”读huán。读并理解生字“孤、遥”。指名读。师:同学们的预习效果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全班齐读。指名读诗。师评价。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师:我们学习古诗,不光要会读,还要理解诗意。平时,你是怎样理解诗大意的呢?生:借助课本中的注释理解。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理解故事。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读第一行,再说诗意。生:青海湖上满天都是云,把雪山都遮住了。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云把雪山遮住了?生:我从“暗”字看出来的。师表扬。师:第二行谁来说?生:一座孤零零的城在遥望玉门关。师:是孤城在遥望吗?生:不是,是人在望。师:是谁在遥望呢?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插图。生看图,回答:是孤城的将士们在遥望玉门关。师表扬,小结方法:课本中的插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师:谁来读第三行?生读,说:荒漠中的将士们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破了。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他们铠甲都磨破了?生:“穿”是磨破的意思。师:最后一行谁来说?生: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师:“敌人”是诗句中的哪个词的意思?生:诗中“楼兰”是指敌人。师表扬:你真会读书。把课文中的注释概括得这么简洁。师小结: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确实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就是要多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古诗。生自由地读诗,说诗句的大意。五、品读古诗,体会感情。课件出示一二行诗,配图。师:同学们,你们看,在这荒凉的边关,将士们背井离乡,长年累月,戍守边关,远远望向玉门关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生:他们会想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师:想家了是吧?如果你是将士们中的一位,你会想念家乡的谁呢?生:我想爸爸妈妈。师:把你的想念之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一二行诗。师:如果你是一位父亲,你会想念家乡的谁呢?生:我会想我的儿子。师:把你的思念之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一二行诗。师:思乡之情如此迫切,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戍守边关,抛头颅,洒热血。生齐读三四行。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生:将士们打了很多仗。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生:百战。生:穿。师:战争如此频繁,惨烈,他们想回家吗?生:想!师:他们回了吗?生:没有回!师:为什么想家又没有回呢?生:仗还没有打完。生:他们还要戍守边关。师:他们虽然思念自己的家乡,但他们更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将士们发出了壮烈的誓言——生: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全班齐读最后一行。师:将士们的决心如此坚定,老师也想读读。教师范读。生再读。师:这不仅是一份庄严的誓言,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正是有了这些保家卫国的将士们,才有了人们幸福安定的生活。全班自由朗读,并背诵。六、课堂总结。师:同学们,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书籍去看看。结束语:王昌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却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如今的和平盛世,我们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这就有待于我们课后去思考,行动!《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2.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悟诗中意境。2.品味诗人笔下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爱国之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出示组图(边塞),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想到学过的那些古诗。2这就是我国西北大漠的风光。也就是边塞。当时大唐,一些游牧民族,却时常侵扰边境,引发战争。将士们就驻守在这,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他常年随军,跟随将士们一起生活,一起经历战争,所以他写了很多关于行军打仗的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从军行》。板书:从军行(读题)二读题释题,作者简介1说说题目意思。介绍“行”古诗的一种体裁。2作者介绍。七绝圣手。(圣)学习其中一首《从军行》。过渡:写了边塞什么情况和战士们怎样生活,三读通古诗,弄懂大意1读通古诗。要求:自由读诗,仔细读,争取读正确。2指名读。引导读出节奏、韵味。(标节奏)3读懂古诗。回顾方法:注释、看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利用这些方法理解,不明白标出。4交流理解。指明说大意。适时补充:青海(出示青海湖图片),玉门关(图片)穿(磨穿磨破),百战(百→许多次,三千尺,高百尺)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1出示学习任务:默读古诗,拿起笔,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词圈画出来,思考:透过这些字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简要在书上写一写。2明确方法。根据学生圈画的字中途提示:如“暗”,你仿佛看到(乌云密布、硝烟滚滚),听到(万马奔腾),想到(戍边将士环境恶劣)3学生继续体会。4交流汇报。如:“遥望”(哪里望、望什么、望得到吗?四处地点,它们在哪,出示地图,介绍四个地方:海拔3000多米、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绵延千里,我军戍边营地孤单一城,军事要塞、国家边境。两地数千里、快马加鞭、五天五夜——望不到,为什么望?——了解军情。要塞?张骞、李广、唐僧。出示图片)边说感悟边读。(指导读)5一起来体会后两句,找到了什么印象深的字词?预设:“穿”(将士们战斗时打得英勇,打得顽强,打得艰苦,铠甲破烂、血迹斑斑,战场厮杀、出示战争视频)“终”(坚定决心,发誓不胜不回——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豪情、情怀?听到豪言壮语)“不还”(为什么?有国才有家,有家才可回)即使破楼兰,可以还吗?(唐诗中去找: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明白什么了?誓死保卫、戍守保卫、爱国之志,但仍是发出铮铮誓言)6相对战士、诗人说点什么。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通过这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1300多年前,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爱国之情。《从军行》组诗共7首课下收集读读,有描写了些什么。板书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遥望穿黄沙/百战/穿金甲,誓死报国爱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终不还《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乡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出示(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3、感悟诗情“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忠心报国)4、练习背诵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第二首诗又将为我们展示了边塞将士们怎样的生活呢?出示(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
本文标题:《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9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