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人教版初一上册《生命生命》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生命生命》语文教案教案能够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培养优秀学生和改善后进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以下是网友整理的人教版第一册《生活与生活》的语文教案。谢谢你的欣赏。《生命生命》课文原文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积累并运用。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概括三个事例,并理解从中引发出的对生命的三点思考。教学准备1、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做生活的强者”、“不向命运低头“的事例。2、查资料,摘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关于“生命意义”的一段话,并背诵。3、教师准备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设氛围,学生讲述贝多芬的经历,引出。(设计意图:以音乐开始,不仅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更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品。)二、了解背景,整体感知1、默看注释①,了解作者身世。2、速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几件事?试用简明语言概括出来。明确:事例一:飞蛾的挣扎事例二:瓜子的萌芽生长事例三:心脏的跳动3、齐声朗读最后三段:思考:从中可看出作者由三个事例中引发出了对生命的哪些思考?明确:①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②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③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从阅读材料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理解文章主旨。)三、朗读全文,深入研读1、朗读训练:⑴各自练读;⑵齐声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2、探究问题:(分四人小组讨论分析)⑴“我”为什么忍不住放了那骚扰着“我”的小飞蛾?⑵小瓜苗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⑶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面列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之类的小生命?⑷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明确:①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那强烈的生之欲望令作者震惊、敬佩。②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只要它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它就拥有了巨大生命力。③由物到人,逐步揭示主旨。小小的生命尚且能够顽强生活,人就更应该珍惜生命,勇敢坚强。④参见前文中的三种思考。(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很好地引发了学生深入钻研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中,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3、教师小结: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是的,活着就要活得精彩有意义。作者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深地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她由衷地呼唤生命,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宜地介绍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扩大了学生阅读范围,拓展了视野。)四、品味语言,欣赏积累1、动人的情节,深刻的思想,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传达的。让我们一起来揣摩词语,品析鉴赏。同位交流研读:⑴“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中“跃动”能否换成“跳动”?为什么?明确:不能,跃动表达心情急切,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⑵第2段中的“竟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思?明确:指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作者惊喜之情。⑶“那一股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作者为什么“肃然起敬”?明确:因为小瓜子能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石缝中,不屈的向上,茁壮成长,作者对此十分尊敬。⑷“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中“应许”和“辜负”如何理解?明确:“应许”指答应;“辜负”指对不住(期望)。⑸课文题目中“生命”为什么重复?明确:重复是为了强调,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感受着生命的可贵并发自内心的呼喊。(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去积累运用。)2、积累运用:选择下列词语,不少于3个,连成一段话。庸碌辜负肃然起敬价值光彩有力昂然挺立茁壮挣扎擎天撼地。五、拓展迁移,体验反思1、围绕文章三种思考,联系生活,再举一两个事例。如:张海迪,高位截瘫,却矢志不移,自学成才;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凭着顽强意志和对音乐的挚爱,创作出《命运交响曲》;史蒂芬·霍金,身残志坚,勇敢无畏地开发数学新领域。2、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事物令你为其生命力赞叹不已?3、学生自由发言。学了,你想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说些什么?可围绕课文主旨来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拘一格。4、齐声朗读保尔的那段话。(设计意图:延伸部分,体现出“新课标”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即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六、布置作业1、背诵最后三段。2、比较阅读:将课文与美国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作比较,你更喜欢哪1?为什么?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结束。评析本教案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流程为三大板块: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体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设在开头结尾,使这节课浑然一体,同时也创设出良好的意境,吸引了学生。“拓展迁移,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丰富了课堂容量,激励着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求知读书,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进而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在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一、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使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学生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迹,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以“生命因──而美丽”,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谈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别人服务而美丽、生命因为诚实而美丽、生命因努力学习而美丽、命因珍惜时间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美丽。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规范,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本文标题:人教版初一上册《生命生命》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9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