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习》是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一部散文集。原题为《学一首诗给子侄看》。是白鹤堂颇有影响的散文选。意在教育年轻一代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做出成绩。看看湖南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咨询!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1,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预设: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2.作业:(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2)完成课后习题2;(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第2课时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3.师生一起说故事。运用教师范读,师生互译等不同的方式,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导语: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两个和尚身上,想想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2)集体交流:__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__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__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__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3.试着背诵这段话。在品读贫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中,初步读懂两个和尚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通过想象说话,尝试练笔等方式体会贫和尚的坚强意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1.学习第1自然段。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4)练习背诵。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3.学习第3自然段。(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5)练习背诵。读懂作者通过对比方式亮出自己观点的行文特色,体会文言文精练的语言特色,明白“人贵有志,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4.拓展作业:(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能力目标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美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二.学法引导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2.难点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解决办法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3.疑点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2.准确直译文章。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第一课时导语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明确目标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4.把握文章主旨。(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为——做学——学问。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速怠迄屏鄙恃钵语(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第二段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四)总结、扩展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五)布置作业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检查学生朗读背诵。(-)明确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二)整体感知1.复习文学常识。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代汉语
本文标题: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5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