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教案全
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教案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字典和上下文,可以读出词义,了解天山风光的特点。来看看六年级语文S版第一册的教案吧!欢迎咨询!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教案全1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3、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重点难点:1、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五彩池美丽奇异的景象。2、了解五彩池的水颜色各异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引入天上有瑶池,我们大自然中也有美不胜收的五彩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彩池》。五彩池海拔3900米,是黄龙景点处,是位于黄龙最上端的钙化彩池群,共有693个钙池,宛如五彩珍珠镶嵌在原始森林中,被誉为“人间瑶池”。距入口4166米。这里,青山吐翠,海5588米高的岷山主峰雪宝鼎巍然屹立在眼前,漫步池边,无数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彩池宛如盛满了各色五彩颜料的水彩板,蓝绿、海蓝、浅蓝等等,艳丽奇绝。仿佛仙人撒落在群山之中的翡翠,诡谲奇幻,被誉为“黄龙”的眼睛,是黄龙沟景区的精华所在。通过昨天我们初读课文,学生回答。五彩池有什么特点?美丽、神奇二、实施过程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下美丽神奇的五彩池同学小声读第二自然段,用铅笔标注,你看出五彩池有什么特点?请同学说说你写的是什么?1.数量非常多。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这里满山坡的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满山坡、多得数不清。2.大大小小深浅不一大的面积将近70平方米,水深近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我们一间教室有三十多平方米,大的就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而小的?菜碟有多大,大家比划一下。可以看出池子的大小个不一样。除了大小不一样,池子的深浅也不一样。3.玲珑多姿,形状各异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荷花„„(1)作者在写五彩池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比喻的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可以看出什么?(2)还有哪里看出形状特别多。那同学们想象一下,池子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像(),有的像()„„(3)你头脑中出现了怎么的画面?请你说一说出示图片,学生感受,感受五彩池的玲珑多姿学生指名读4.除了五彩池形状各异,还有最美丽的是什么?(1)你从哪句话中看出美丽的站在山上向下望,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白、绿、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你怎么感觉到美丽了?(2)漫山遍野,什么意思?查字典?从书上找出一句话解释漫山遍野。闪耀着红、黄、白、绿、紫、蓝等各种颜色。(3)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五彩池怎么样?(4)感受五彩池的美丽。边读边感受5.但更令人惊奇的是什么?(1)水来自同一溪流,可每池的水各不相同,都有什么颜色呀?请你画下来。像天一样的蓝,像柠檬一样的黄,像橄榄一样的绿,这样描写颜色既准确又生动,你还能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吗?(2)虽然有这么多的颜色,但是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却又跟普通的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为什么?读读课文中的话。运用了一句比喻的方法,当阳光照上去,就像镜子一样反射回来,显现出各种美丽的颜色(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原因有三点:①池底长着形状各异、高低不平的石笋;②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石粉;③阳光射到地底,石笋就将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颜色。)6.面对这一派奇异的自然风光,作者情不自禁地深深赞叹:“美啊,黄龙的五彩池!”你觉得为什么这个池子叫做五彩池?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五彩池的怎样的景色?学生做导游介绍一下五彩池四、板书五彩池多得数不清美丽大小深浅不一玲珑多姿抒发作者喜爱五彩池,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神奇五颜六色的池水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教案全2一、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二、教学重点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三、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四、课前准备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五、课时安排:1——2课时六、学习过程:(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的旅游胜地。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1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五)拓展训练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教案全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过程与方法:1.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天山的美丽。2.围绕“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天山的魅力。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重难点分析:l、略读课文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2、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以及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1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1.阅读要求:(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2.全班交流。交流预设:(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交流预设: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4)总结学习方法: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6)全班交流。交流预设: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在轻轻荡漾着的
本文标题: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教案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5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