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教案这些选定的文本是散文,侧重于写场景,表达对场景的感受,发展联想,并恰当地使用描述,表达和讨论的技巧。来看看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六课的教案吧!欢迎咨询!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教案1教学目标: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教学难点: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教学过程:引课: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一、初读,感知课文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二、再读,理解课文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后把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为“绿”?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理由。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1)理清课文的结构。(2)初步理解“领略”。三、精读,体味课文1、自由读课文,作者到底“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字?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1)作者领略了哪些地方的“绿”?(2)作者领略了哪些不同的“绿”?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教学过程:引课:用“领略”说话。四、深读,领悟课文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所“领略”到的这个“绿”字有什么特别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1)联系上下文理解。(2)观看“荷叶”录像。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4、深入理解“领略”。五、熟读,背诵课文1、用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六、拓读,超越课文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教案2一、教材分析1.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2.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二、教学目标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四、教学准备小黑权、投影、词语片。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1.这是1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笔》。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1)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2)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3)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重点是:流连忘返、苍翠、心旷神怡、婷婷、宛转。(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3.理清课文脉络,把本文分成两部分来学。(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讨论:“它”指的是什么?(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从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本文为什么要以绿为题(杭州西湖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引站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2)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学生轻声自由读2-3自然段。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读后想想,回答问题。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分作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作者游西湖,领略到一个绿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不同特点。表现了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要用“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产业自然段。①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②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绿”的词语,读读课文。(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③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3)学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①自学。根据本段特点,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写了联想的(师生讨论。看到的:绿叶、水珠儿、想到的:鲜亮生命力。)②引读法朗读第3自然段。(老师读看到的,学生读联想的)。6、指导给课文列提纲。(提纲上有:地点、景物、有关景物特点的主要词语。重点2-3自然段。7、按提纲背诵课文。(主要背诵2、3自然段)背诵过程是:每人轻声试背,同桌同学互背,指名背加评议,全体齐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教案3[教学目的]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重点、难点]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时代背景介绍。《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1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学生讨论并归纳。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
本文标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7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