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你知道高一语文必修教案怎么写吗?了解本文讨论前的叙述结构,夸张的方法,学习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来看看高一语文必修教案吧!欢迎咨询!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二、写作背景介绍。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三、听录音范读。四、品评、鉴赏全词:师: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生:“万类霜天竟自由”统领下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领起”。师: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生: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师: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生: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天空→雄鹰展翅高飞;近观:江面→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师:哪些词具有表现力?生: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漫→水之盛;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师: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师:同样写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工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的秋天……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师: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齐读上阕。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生:“独立”。师: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生:忆。“粪土当年万户候”。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师: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最后三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生:设问结尾,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五、毛泽东诗词拓展六、作业:1、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2、阅读《毛泽东传》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2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教学时间45分钟。实施目标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动的王”。)(10分钟左右)。(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反馈练习:1/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下片(下阕):写人——(特点)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3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和背景。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3,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1、教师强调: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是:这,指示代词。衡:通“横”(通假字)2、学生翻译:略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因,沿袭。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3、教师提问: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4、学生朗读第2段。5、作业。(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3)预习第3、4、5段。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情况。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以愚黔首:愚,使……愚昧。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9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