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七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七教案你知道二年级语文七教案怎么写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1月1日)、元宵节(1月15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8月15日)、重阳节(9月9日)和除夕(12月30日)。来看看二年级语文卷识字的七个教案吧!欢迎咨询!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七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4、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一、听关键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2、学生自读课文。3、汇报自学情况。(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3)指导识字:翘舌音:传、舟、赏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4、开火车读生字。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识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3、分小组对读课文。4、男女生对读课文。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四、指导书写生字。1、观察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给大家提示一下。2、重点指导:贴、街、转、闹(1)街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握结构。(2)贴字的偏旁最后一笔是点。(3)转字最后一点也是难点。(4)闹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市”字。五、作业。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一、畅谈春节,导入新课。1、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3、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二、研读课文,了解各种传统节日。1、汇报文中讲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2、勾出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三、品读课文,学习汇报。1、了解春节。(1)春节:贴窗花、放鞭炮。(2)观看春节的喜庆场面。(3)说说春节还有哪些活动?吃年夜饭、贴倒福、给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走亲戚。(4)闯年关活动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2、元宵节(1)元宵节:看花灯(2)说说花灯的热闹场面。(3)体会“大街小巷人如潮”。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4)指导朗读。3、清明节(1)清明节:扫墓。(2)介绍扫墓这个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3)同学们参加过扫墓吗?主要准备些什么?怎么做?4、端午节(1)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2)观看赛龙舟的场面。(3)指导朗读,读出喜庆的语气。5、乞巧节(1)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2)指导朗读。6、中秋节(1)说说家里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2)吃月饼、赏月亮,欢度中秋。7、重阳节(1)讲解重阳节的习俗。(2)教育学生学会尊敬长辈。四、再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1、学生齐读。2、师生对读。3、男女生对读。五、拓展延伸。1、说说还有哪些传统节日。2、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3、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哪些节日是有民族之分的?六、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七、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抄写你喜欢的句子。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七教案2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传统节日的知识。重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2.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教学课时两课时。②传统(tǒnɡ)节日①春节②到,人欢笑,贴(tiē)窗花,放鞭炮。段导读:写过春节时的习俗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元宵(xiāo)节,看花灯③,大街小巷(xiànɡ)④人如潮。段导读:写元宵节的习俗。清明节⑤,雨纷纷,先人⑥墓前去祭(jì)扫。段导读:写清明节的习俗。过端午,赛龙舟(zhōu)⑦,粽子艾(ài)香满堂(tánɡ)飘。段导读:写端午节的习俗。七月七,来乞(qǐ)巧(qiǎo),牛郎(lánɡ)织女会鹊桥。段导读:写七月七的传说。过中秋⑧,吃月饼(bǐnɡ),十五圆月当空照。段导读:写中秋的习俗。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shǎnɡ)菊(jú)去登高。段导读:写重阳节的寓意和习俗。转眼⑨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⑩真热闹。段导读:写新春阖家团圆。教学内容1.会读“传、统”等14个生字。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一激趣导入,走近课文师: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请同学们猜猜诗中所写的是什么节日?生:重阳节。师: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实,祖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了解祖国传统节日到底有多少。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1)要求: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朗读指导:以轻快的声音,亲切的语气反复诵读本文。三字一句,三字一句,再七字一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在读的时候,大家仔细体会。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点评。(2)找一找,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①师: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生交流)(师播放有关春节的图片)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拜年、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寓意着新一年的开始。②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生自由说)师出示节日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节日,大家判断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传统节日?为什么?说说各节日的时间,引导比较:从各个节日的时间上你发现了什么?引导:日历上有两种日期——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我国古代人民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用公历,农历是区分传统节日的一个好办法。这些节日从古代就已产生并流传至今,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我们就把它叫做中国传统节日。(板书)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把它们记在心里。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看看每一个传统节日人们是怎么过的。生:春节——贴窗花,放鞭炮。生:元宵——看花灯。生:清明——扫墓。生: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生:七月七——乞巧。生:中秋——吃月饼。生:重阳——赏菊、登高。④大家搜集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清明节的扫墓、踏青、诗词;春节的对联、扫尘、守岁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诗;元宵节的猜灯谜、逛花灯、吃元宵、庆团圆……大家阅读后,填表。(课件出示表格)节日风俗习惯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乞巧节牛郎织女相会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敬老、踏秋、赏菊、登高总结:同学们,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活习性、民族心理的有力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希望同学们会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究丰富多彩的节日,了解有关传统节日更丰富的内容,也希望下节课我们能有更多的收获!学习本课,要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核心。教师可以以小题目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确定研究小主题,在活动中采用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亲身体验、展示与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人文素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会写本课“贴、扫”等9个生字。2.感受节日气氛,培养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一识字写字1.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识字。出示菊花图,让学生认识菊。由小船的图片,认识舟。2.让学生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占-贴、传-转、气-乞、市-闹。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课件出示句子)(1)爱惜粮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2)每天过年的时候,我们全家一起吃团圆饭。(3)闹钟响,我知道要起床了。(4)星期天,我们班的同学义务去扫大街。4.写字指导。(1)巩固字音、字形。本课后鼻韵母的字比较多,如“统、巷、堂、郎、饼、赏”等,学生一起反复读几遍。相近的字:般-船-舟、扫-雪、团-困、闹-闯、传-转。(2)观察发现。难写的字:街、闹。(3)重点讲解。艾:撇捺都要写得舒展,上面横画一定要写长点,撇捺交角稍微大点,这样字就写得美观。热:下面的四点排列要注意方向,第一点向左,二、三点向下,第四点向右。舟:第一撇是斜撇,第二个撇要写成竖撇。转:“车”的下面横画变成提,写的时候要注意。二拓展实践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刚才说到的还只是影响力、最普遍的几个,除此之外,许多少数民族也都保留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请同学们课外的时候去搜集一些少数民族的节传统节日吧。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很多,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可以分小组学习,然后集体汇报,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2.传统节日节日名称风俗习惯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舟吃粽子艾香七月七乞巧中秋吃月饼重阳敬老赏菊登高1.部分传统节日的时间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2.有关节日的古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
本文标题: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50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