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你知道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怎么写吗?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国力还是那么嚣张。一场农民战争,打破了开国元勋们几代人的梦想。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让我们来看看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欢迎咨询!高中语文教案必修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1、始强:条件:地利──据、拥。人和──君臣固守。政策:内政──务、修。外交──外、斗。2、日强:文治──蒙故业,因遗策。武功──四方攻伐。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3、注音:崤逡笞隳镝牖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1、始强。2、日强。3、极盛:外交──执、御,百越俯首、北却匈奴。内政──执、鞭,隳城杀杰、废道焚书。4、灭亡:陈涉:人力──疲弊数百。出身──贫苦农民。才能──不及中人。物力──斩木为兵。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5、亡因:秦:国力──非弱。余威──震于殊俗。地利──自若。昔──序八州。今──七庙隳。陈涉(与六国比较):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语)。武器──非銛。实力──非抗。战术──非及。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三、总结多义词1、制:制其兵:控制,统率制其弊:_制六合:控制)增其旧制:规模制礼作乐:制定周制……:制度2、金:金人十二:铜金城千里:牢固闻金声而止:锣3、势:万乘之势:权力,势力攻守之势:形势兵势强盛:势头,力量四、析讲1、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2、课文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中国以后赫赫威势。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4、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应并起亡秦”。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秦国在陈涉发动的起义面前迅速灭亡的史实。5、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段在上述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见板书)拿秦与陈涉进行比较,照应第1~3段与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结论。6、辩证分析: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行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7、归纳主题: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8、分析写作特点:⑴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始强,次写日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畅,有如江河行地一泻千里。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问句导出全文结论。这种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⑵对比论证:1~3段与4段对比;5段内比;2段内比。⑶对偶、排比,广泛运用。9、本篇为何从秦孝公写起?能否舍去一、二段?(培养辐射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五、完成课后练习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2教学目标与要求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和背景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背景: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二、破题“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1政论文。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小结。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3、4、5段。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_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_。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三、归纳1、对比手法的运用:⑴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⑵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⑶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⑷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3、语言生动形象:⑴华丽的词藻;⑵铺排的气势;⑶排比的运用。四、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三3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1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2、教学方法: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注音如下: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2、思考下列问题:⑴本文是1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⑵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3。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_,“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⑴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⑴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51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