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你知道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案怎么写吗?要允许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描述和解释;来看看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的教案吧!欢迎咨询!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5.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学习方法1.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设计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下列参考)如: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学生分组,说出的名言警句正确的,给本组加2分。听讲,思考。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找一名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隶(lì)扳(pā)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多媒体显示: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同桌为一组,展开对抗竞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第一轮:翻译课文同桌每人口头翻译课文一段。互相质疑、评价、记分。第二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1)解释带点的字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2)一词多义其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于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4)翻译下列句子。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②得为众人而已耶?如有困难,教师点拨。仲裁权归教师。(明确):(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引出对象②在③表示比较④介词,从。(3)奇:对……感到惊奇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利:认为……有利伤:为……哀伤异:对……感到惊异(诧异)(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多媒体出示相关题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字音、断句。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掌握字音。根据教师提示,学生齐读课文,读清句读。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按要求进行比赛、评价、记分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同桌两人交错认读,比赛方法同上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同桌一组比赛,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赛。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左边同学完成,双数题由右边完成。学生边读边思考思考、然后合作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齐读课文两遍。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初一语文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介绍(多媒体)三、诗文理解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3.学生放声自读。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插入课件)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8.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课后反思: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初一语文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深切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3.对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认识。教学重点:怎样面对挫折的生活。教学难点:从生活深入思索面对人生的困境。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听后,你听清了什么?(找同学谈一谈)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三、诗文品味1.听配乐朗读2.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3.找同学读4.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老师结合实际明确: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5.你这样认为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这样做过四、名句积累学习了本首诗,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给身在困境中的亲人或朋友?引出诗的前四句,共同齐读把它记下来,(插入课
本文标题: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51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