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沟通的定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的定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二、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的组成: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七因素。(一)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二)信息:沟通者传达给予他人的观念和情感。●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传递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和情绪。(三)通道:沟通的信息载体;视听信息为主。图沟通模式(四)信息接受者:转译。(五)反馈:■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把信息回送给对方。这种信息回返过程叫反馈;■作用:反馈可告知发送者,接受者所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状态。(六)障碍:有多种原因。(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不仅许多意义是背景提供的.而且甚至词语意义也会随背景不同而改变。三、沟通的功能(一)获取信息的手段。(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正式沟通: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非正式沟通:在正式沟通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非各自的优缺点。(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上行沟通是下情上达;下行沟通是上情下达;平行沟通是同一级组织中的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以信息源及接受人的位置(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按沟通形式(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虚拟沟通中,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五、沟通网络●人际沟通不是单通道的沟通。各种沟通方式的组合形成沟通网络。(一)正式沟通网络1.链式。2.轮式。3.圆周式。4.全通道式。5.Y式。(二)非正式沟通网络1.流言式。2.集束式。——葡萄藤式3.偶然式。非正式沟通网络图第二单元体语沟通●体语是身体语言的简称;●体语沟通是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一、目光接触与面部表情(一)目光接触的重要性;(二)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关键部位:■表现愉悦■表现厌恶■表现哀伤感■表现恐惧。二、身体运动和触摸(一)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如聋哑人;(二)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情感体验最为深刻;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触摸是一种本能,是一种需要。三、姿势与装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常见的沟通方式。●服装、化妆、饰品和携带品,也都能透露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信息,在人际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四、人际距离●人体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一)公众距离(12—25呎):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所的人际距离,沟通往往是单向的。(二)社交距离(4—12呎):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三)个人距离(1.5—4呎):朋友间交往的距离。(四)亲密距离(0—18吋):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影响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个体性: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喜欢和亲近●直接性: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建立与发展阶段:四个阶段●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情感交流阶段:信任感、安全感;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稳定交往阶段: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零接触弱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强良好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漠视强冷淡疏远分离弱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前提●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价值●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平等原则: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与尊严。专栏人际关系与幸福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目的。但怎么样才能得到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什么呢?日常生活中,金钱、地位、名誉、成功等似乎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关系较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的。但心理学家却否认了这种观点。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金钱买不来幸福,成功、名誉和地位也带不来幸福。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对人真诚、友爱,对人关怀、体贴,对人理解和宽容,我们就可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最终获得幸福。第四单元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亲合喜欢爱情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和邻近:与交往频率有关;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相似性: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外貌的吸引力:●才能●人格品质:真诚●人格品质:真诚——安德逊的研究表个人品质受到喜欢的程度值得高度喜欢的中等喜欢的最不值得喜欢的真诚固执古怪诚实刻板不友好理解大胆敌意忠诚谨慎多嘴多舌真实易激动自私………………第五单元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二、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及其基本条件■定义: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条件:●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竞争及其基本条件■定义: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条件:●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依赖关系;■对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的解释。专栏人际互动的哲学人际互动的形式有合作与竞争。但在合作和竞争关系中,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会采纳不同的人际互动哲学。1.利人利己:助人也利己。助人一臂之力,自己也成长。2.损人利己:你死我活,打压他人,获得自己成长的资源。3.利人损己:燃烧自己,照亮别人。4.损人损己:鹬蚌相争,最终两败俱伤。5.不损人利己:无涉他人,独善其身。6.利人不损己:举手之劳,济人于急难。除了极端的对抗性的情境,比如战争和部分竞技体育项目,日常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人际互动是可以达到双赢和多赢效果的,我们要多做利人利己的事情,少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绝不做损人也损己的事情。●社会支持●定义:个体从与其他人交往中获得的帮助和支持。●分类:■尊重支持(esteemsupport)—情绪性支持不论个体犯什么错误和有什么缺点,都让对方感到爱、接纳。■信息支持(informationsupport)帮助个体得到理解、确定和应对问题事件的支持。■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support)以经济手段、需要的服务,或物质资源等为形式的具体的帮助和支持。■社会同伴关系支持(socialcompanionshipsupport)通过花费时间与个体在一起共度时光,从事消遣和娱乐活动,分散对困境的注意力或促进积极的心境,来应付问题事件的支持。亲合行为●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合群。——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一)亲合起源于依恋,产生■先天因素的影响;■亲子间的相互强化。(二)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如,■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社会隔离(剥夺)者。●情绪因素:如,■恐惧;■焦虑。●出生顺序。侵犯行为●定义: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一)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社会评价: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被认可的侵犯。(二)侵犯的原因●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的观点:■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避害趋利;■生本能与死本能: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于身心健康不利。(2)罗(劳)伦茨的观点——习性学:■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高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唤起水平(比如恶劣的心境),会直接导致个体的侵犯行为的增加。2.道德发展水平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就越难以发生。3.自我控制能力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就比较容易发生。4.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5.大众传媒的影响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利他行为●定义: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一)利他的性质●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与助人相比,利他的层次更高,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这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利他行为的四条标准:■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利他行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的行为;■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二)利他的原因●社会生物学观点——主张先天因素的作用。●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交互性规范: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利他者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增加利他;●社会情境:■他人在场:责任扩散效应;■情境的社会性意义:判断是否是紧急情况。■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个体心情愉悦容易导致利他行为。●内疚:■个体做
本文标题: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7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