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有效的师生沟通一、师生关系与教育效能引例:上海市对“师生关系的现状”作了一次专项调查,其结果大出人们意外,也令人深思。被调查的教师中,有48.99%的教师说自己“很爱学生”9.43%的教师说自己“尚爱或偏爱”学生,这两次结果加起来,有近60%的教师“爱”学生,至少在教师自我感觉上是如此。然而对教师的爱,学生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显示,感受到这种“爱”的学生只5.61%,而“不注意”“不知道”的占46.51%。这就是说,对教师付出的“爱”学生领情的不到1/10,换句话说,10位教师付出的“爱”对9位学生是无效的,甚至产生了与主观愿望不符或相反的效果。(一)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2.良好的师生关系源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如何沟通,沟通品质如何?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和避免错误?3.在人际关系的规则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沟通技巧。4.大脑两个活动区域理论的启示情感大脑与理智大脑人脑先有情绪中枢,再慢慢发展出思维中枢。情绪具有干扰思维的强大功能,这就是思维往往难以抗衡情感的原因。这项研究揭示出,学生首先需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而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的。5.师生沟通是一种教育能力沟通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上,沟通是一种能力,要掌握原理,更要掌握方法和技巧,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提高教育的整体效能。(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关心——彼此都知道自己受对方所重视。独立性——一方不依赖另一方。个体性——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力。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求的牺牲为代价。二、有效师生沟通的基本前提(一)对师生沟通含义的理解教育活动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1.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2.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3.教师开始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沟通的结果4.沟通应该是师生双向的成功的沟通有两个关键的因素:教师传递给学生有说服力的信息,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5.教师要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沟通是否成功二、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接纳与尊重学生(一)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1.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上数学课讲话)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了解是我们对事物主观的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看事物;而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法认同和赞同中包括沟通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性,都带入了自己主观的参照评价系统。同理心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共鸣同感。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双方有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学生早恋,全面了解并表达同理心,然后再去引导2.同理心的传递同理心的传递既要准确,又要有层次,请看下面几位老师对一位中考失败同学感受的同理心的传递:一个学生在初中升高中的会考失败后,哭着对老师说:“老师,我实在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有5位老师分别对他进行回应:老师1:你怎么这么难受呢?老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会考失败了。老师3:因为会考不理想,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过。老师4:因为会考不理想,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过,也不清楚前面的路该如何走,心中很混乱。老师5:你一向成绩很好,从来没有想过会考会这样不理想,所以对此特别感到失望与难过,也有点郁闷:似乎非重读不可,但自己实在有点不甘心,所以内心很矛盾。表达同理心时的基本立场: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身的盲点;加强“同理心”敏感度的训练:从对方的语言和非言语表达中来寻找;从对方说话的用词中去体会;真讨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词汇,加强对各种感受的分辨和体会;从对方的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中去体会对方的情绪和心态;透过对方的肢体语言来了解对方的情感;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同理心训练1.学生:我到学校来只是为了读书,并没有其他目的。我成绩不好你们可以惩罚我,但为什么一定要强迫我参加课外活动呢?真没道理!师1: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不要读死书,你的说话太过分了。师2:我知道你对学校的规定很不满,认为太不合理而感到气愤。师3:你很不满学校规定你们一定要参加课外活动,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合理。师4:你认为自己读书成绩好就够了,不必参加任何课外活动。师5:学校的每一项决定都经过充分的考虑,你怎么可以如此偏激呢?师6:你看,就是因为你只管读书,完全没有课余的活动,所以你的身体才这样瘦弱(肥胖)。同理心训练:2.学生:老师,我很烦!我的父母只关心我的考试成绩,一点也不关心我这个人。我做他们的儿子,好像只是为了给他们脸上贴金,而不能有半点其他的差错。你的回应是(如何来表达你对他的尊重与同理)——你认为以下哪种教师的回应较好——师1:你不喜欢你的父母。师2:你希望父母多关心一些你其他的事情。师3:你不喜欢你的父母给你的学习太大的压力,认为他们并没有在真正关心你,只是在为他们的面子考虑。师4:你的自我期望和你的父母对你的期望不一致,导致你很矛盾。师5:你希望你的父母与你像朋友一样来相处。师6:你父母的话是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嘛!(二)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真诚是真实、可靠、诚实的同义词。对学生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视,学生在与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老师沟通,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健康的情绪管理;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榜样那里,学习做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学习对人真诚、信赖的品质。努力提高自己表达真诚的能力:*自我接纳与自信;*在恰当的地点和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既有“教师意识”又有“朋友意识”;*能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三)接纳与尊重学生接纳、尊重学生与教师的人性观接纳与尊重是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态度,也体现教师在哲学上的一种人性观。从本质上讲,这种人性观倾向于“性善论”,即相信每个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朝美好的方面发展,相信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沟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论这种沟通效应的发生会需要多长的时间。尊重与接纳学生的内涵•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尊重和接纳学生意味着让学生在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不轻易下判断,不对学生随便地做出“好”或“坏”的判断,只是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无我地聆听,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教师对学生不轻易下判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表达自我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始终对学生未来的良性成长持积极的态度。三、人际交往效应与师生沟通师生沟通是一种人际交往,需要遵循一般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一般说来,教师首先掌握的是与人打交道的一般规律,然后才是掌握师生沟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会“做老师”的道理。所以,教师首先要认识一些人际交往的规律以及它们在师生沟通中的应用方法。(一)开好头,营造“首因效应”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许多实验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的最初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对该人以后一系列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解释。教育心理学也据此认为: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经常调换所教的班级和学生,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一生中“第一次亮相”的机会很多,所以更懂得“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一般说来,教师要做好自己“第一印象”的管理,可以从做好“五个一”着手:亮好第一次相,讲好第一次课,批好第一次作业,开好第一次班会,处理好第一件班级事件。(二)善反思,关注“动机效应”心理学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是由需要产生动机,再由动机激发行为的过程。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刚开始时人们首先是揣摩、考虑对方的交往动机,尤其是考虑这种交往动机主要是利己还是利他,然后才会决定自己作出怎样的反应。根据这个原理,教师在师生沟通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1、认真反省自己的沟通动机教师每一次与学生沟通以前,先要扪心自问一下:我的情绪是否稳定?我是否真的为了学生变好?我对学生是否做到了百分之百的真诚?我是否借口为学生着想却夹杂着自己的私心?等等。如:因为有几个学生作业不好,×老师在教室里大发雷霆。等老师转身刚走,同学们就嘻嘻哈哈相互探询:今天老师又受什么刺激啦?原来这位教师很情绪化,经常自己有一点小事就拿学生开火。所以教师千万不要低估学生对自己行为动机的判断力。因为老师是否完全只为学生着想是学生内心最在乎、也最敏感的问题。而且,从上学读书开始,在与各种教师的不断交往中,他们也早已逐渐形成了对教师行为动机的评判能力。2.直接表达你的良好动机教师一般都抱有良好的沟通动机,但常常被学生误解。主要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把他们的真实动机清晰并直接地表达出来。请看下面两个例子:学生为了联欢会场地布置险些从桌上摔下来,教师随之命令:“你给我下来!你太不小心了。”组织学生去春游,学生未听老师要求的小组行动,独自二人行动去了,不小心迷了路,教师找到学生后发怒了:“以后绝对不准离开队伍!你不懂得遵守规定吗?”3.提升引导对方的沟通动机有人曾经问:“我的沟通动机良好,可是对方的动机不良,那怎么办呢?”记得有哲人说过:人的本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所以,面对上述状况,沟通的上策是激发、引导对方的天使本性。如果沟通方式不当,就可能引发人的不良本性,以致造成恶性的后果。(三)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当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教师还需与学生进一步拉近心理距离。这时,更多地寻找和学生的共同点,让他们视你为‘咱己人”,使双方的感情不断融洽,沟通就能深入下去。这就是人际沟通中的“自己人效应”。一位高中新班主任的就职演说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效应:同学们,你们都很年轻,但我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看到你们,使我马上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那时我就在离你们学校不远的某某中学上学,每天都要路过你们学校,所以我对你们学校本来就挺了解的。我做学生时,也有毫无节制地看武侠小说、经常和老师顶嘴等缺点。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教诲,我总是觉得他们太学味,但现在想想有点后悔,因为知道他们真正是为了我好。有空时我想给大家讲讲我做学生时的一些经历,
本文标题:有效的师生沟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9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