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架起一座沟通语文和学生的桥梁
架起一座沟通语文和学生的桥梁—————浅谈个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快乐。《论语》中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充满哲理的语句。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调动各种因素,让课堂充满光彩,让学生乐在其中。彰显语文这门课程的个性,可以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独特之美,而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则可以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独特的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恰似一阵春风,直吹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和属于自己的空间。一、彰显语文课程的个性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而模糊,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个性化特点,这就是语文课程的个性。而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语文教学的参与者共同承载着语文的个性化特点。(一)语文学科内容的个性语文学科的内容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语文是思想交际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体生命阅读、表达、交流的基本工具,个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文学是人学”,听、说、读、写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打上鲜明的个性特征的烙印。例如阅读这一环节,文本本身就会在创作与阅读的过程中呈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在历史长河中,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审美情趣、思想内涵到语言特色,从对社会的体验到情感的表达习惯,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而这些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反映出不同的人生经历,打上不同的时代烙印。同是唐诗,从体裁上来看,就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之分,同时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诗歌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紧密结合,表现了隐居山村、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而孟浩然则是在诗歌中透露那种在求仕与归隐中徘徊的矛盾心理,以谈心式的语调,省净的笔墨去表现内心的这种体验。而文学阅读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每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语文学科有一些其他学科无法理解的现象:同一篇文章,小学可以读,初中可以读,高中可以读,甚至连大学也可以读;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情景、同样的选材、同样的文体,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和风格可能都不同;相同的发音会有不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字会有不同的意义,相同的意义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使得枯燥而简单的语言变得神奇而富有趣味,也使得语文这门科目的内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内容的个性,让学生去领会语文的独特之处,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充满乐趣,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二)语文教学参与者的个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学的参与者是学生和教师,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思维、个性情感。语文教育的载体——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一定会带着创作者的认知的个性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智力、行为等各方面必然会表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实,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对学习过程的建构都是充满个性特征的,有的学生喜欢大声背诵记住知识,有的学生喜欢反复地看来记住知识,还有的学生喜欢把知识在纸上默写几遍再记住它们。让语文教育充满个性是许多学者呼吁的,让语文教育充满个性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受解读,也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每个教师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各不相同,每个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有的教师擅长朗读,有的教师擅长理性分析,有的教师擅长演讲,有的教师擅长思考推理。在培养方向上,有的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有的教师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有的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等。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同一种方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例证分析,同一种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教学经典小说《祝福》,有的教师喜欢从情节入手,以情节的发展来研读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有的教师喜欢从人物入手,以人物的命运挖掘较为深层的主题,还有的教师喜欢从环境入手,以环境的特殊性来分析人物的悲剧根源,不管这些教师如何教学,只要他们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的教学思路都是合理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即使使用相同的教学设计也会上出不同的效果,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会呈现很大的差异性。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差异。只有合理地利用这种个性差异,才能让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语文教师自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的个性魅力,学生自然就会自主地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二、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高度关注生命的陶冶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力图用语文点亮学生的生命之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人格发展。这是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本身还是一种文化。正如有的专家说的:“语文是美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阅读《项羽之死》,你能感受到令人荡气回肠的雄奇悲壮之美;阅读《春江花月夜》,你能感受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朦胧深邃之美;阅读《归去来兮辞》,你能感受到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恬淡之美。在语文课上阅读一个文本,即是一次生命的体验,一次精神的探险;写一篇文章,就是一次生命活动的过程,一种情感的宣泄,所以真正的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充实生命的内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该善于思考、用心聆听、学会合作,教师做到这些,会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一)尊重学生个性,教师要善于思考早在三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普鲁塔戈就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炬。”,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必须要善于思考,我们只有点燃我们自己思想的火炬,才有可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目前的教学越来越公式化:教材统一、“教参”统一、备课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统一。语文教师的教学空间和教学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备课前,我们能不能先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收获,读出自己的困惑?备课时,我们能不能先抛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哪怕只是只言片语、零星的感悟?教学时,我们能不能“惟陈言之务去”,能不能少一些教师的架子变得亲切些?在教授知识时,我们能不能在讲明专家观点后,再谈谈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思考来激发学生的个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面对每个学生,我们能不能在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和未来的发展?我们能不能经过思考,把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体现在处理教材|教学方式上?我们思考得越多,就是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得越多,就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得越多。每个学生的才能、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我们通过长期地观察和了解,应该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多样的各具风采的人才。我们应该思考怎么去引导学生,才能对学生的个性和情趣的培养起关键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只有善于思考,才能使“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这种说法不至于变成一句空话。(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用心聆听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语文教学作为一个文化的过程,作为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性生成的过程,应该时时充满阳光雨露,应该处处是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生命个体,哺育着每一个独立的心灵。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对于很多问题都可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当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时,教师要做到用心聆听。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知识的学习表现为学生和语文知识的双向接受,语文知识只有被学生理解,才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如果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只是对语文知识的被动接受,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而教师的用心聆听则是帮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观点的最好方式。新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教育“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应该让学生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采。教师应该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去聆听学生的描述,聆听学生的理解,这才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人的心灵。”语文教育作为有其独特个性的教育更是如此,我们面对着学生,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理解他们的情感心理,发现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让生命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压抑走向自由,由封闭走向快乐,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教师要用心聆听并乐于聆听,因为聆听是我们尊重学生独特的体会,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的见解,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展现个性、塑造个性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智力因素相比,自信、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更为有效。教师的用心聆听就是对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最大程度上的呵护,也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最真诚的方式。(三)尊重学生个性,要学会交流语文学科是充满感情与体验的学科,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该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需要教师学生双方的理解、还需要调动情感,产生共鸣,才能让学生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在课前,教师多与学生做交流,可以便于了解学生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增强,也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多和学生做交流,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地安排和把握教学进度;课后,教师多与学生交流,可以了解到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再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补救。交流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交流也能体现语文这门课程的关注学生心灵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得到满足感和快乐感。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加强交流,学生之间也要学会交流。如学习戏剧单元的文章,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共同研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予以方法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分享感受。这样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总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发展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充分展示个人风格,还学会了和同学、老师的合作与交流,学会了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自我,也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而教师鼓励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也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只有这样,在新课标下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也只有这样,现代的语文教学课堂才能彰显学生个性,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富有魅力,充满生机。语文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和陶冶情操的乐园。个性是一座沟通语文和学生之间的最牢固的桥梁。
本文标题:架起一座沟通语文和学生的桥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9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