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策略范例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策略范例【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策略范例”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学情结构认识不足高职扩招后的招生方式有普通高考、高中分类招生考试、中职分类招生考试、高职扩招。其中高职扩招对象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简称“六类人员”),他们在年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学习能力、学习目的和发展方向都存在极大差异。通常“六类人员”不用长期在校,教学方式多样,学校简单地将他们作为一类编班教学;通过高考或分类招生来的学生作为一类编班教学。以计算机基础课为例,参加中职学生分类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该课程,但是参加高考或高中分类的学生却没有接触过,当他们在一个班级的时候课程安排就存在问题。(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3],“三教”改革首先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以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六类人员”的课程体系根据全日制的课程体系调整而来。这些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专业技术课程与企业需求不符。很多过时技术、工艺、规范依然纳入教学内容,如文字录入课程中还要求使用五笔输入法,动态网页开发课程还在使用ASP技术。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人才,过时的技术显然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2.核心岗位课程在开设的时间上不合理。如Hadoop系统搭建与维护课程需要学生具备Linux操作系统、java语言编程和数据库操作的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课程中会同时开课并且分散到一个学期。这种课程开设顺序无法突出岗位能力,同时学生学习困难,难以专注到技能的练习。课程交替时间较长学生也容易遗忘。(三)教学内容选取方面的问题1.教材内容选取没有按照岗位需求设定,而是一味地依赖教材,很多知识学而不用、难以致用,有些教材技术更新速度慢且侧重点单一。以大数据专业为例,大多数教材是研究生或本科的教材更改而来,技术性太强。大数据分析的流程从需求分析、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到数据可视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数据采集、数据可视化、平台运维及售后等工作会更加实际。因此,教材的选取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2.教学资源缺乏。学校课程安排通常一周两到三次,由于缺乏教学资源的建设,很多学生刚刚学会的知识下节课的时候就忘记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让学生课前有指导、课后有辅导。(四)教学实施策略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缺乏科学设计,不论是“填鸭式”的教学,还是教师讲完后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做一体”模式,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不论课堂参与度还是学习效率都很低。从结果来看,缺少问题导向的课堂无论是否教学做一体,都是“授之以鱼”,严重阻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教师能力结构方面的问题课程体系需要教师来实施完成,教师团队的水平与课程完成的情况息息相关,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师资来源途径单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通过人才引进,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很多拥有丰富实践操作能力的优秀企业人员无法引进到学校工作[4]。由于制度的原因,外聘教师上升空间小、薪资水平低、稳定性差难以满足高职院校扩充师资队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通常教师的培养需求主要有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运用。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还要注重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通常学校组织的培训以理论教学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技能知识。二、计算机类专业精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策略(一)精准把握教学起点,全面了解学生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就像建设空中楼阁[5]。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心理认知能力才能确定某一个学生在某一领域、学科或学习活动中能最好发展[6]。学生生源信息基本上确定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分析构建学情模型。以全日制在校生为例,大学第一年都是基础性课程,通常经历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高一些,经历过中职教育的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更强一些。在课堂教学时精准把握两者优势。在第二年时根据学生基础课程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及就业倾向需求再次分班,如做产品开发的、做产品售前业务的。分班后对照就业岗位精准匹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动态学习水平、学习行为,构建动态学生模型,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推送、知识拓展、作业点评等,实现个性化培养。(二)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类专业来说教材更新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教材落到实处就“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设置应秉持项目驱动理念,遵循以下策略选取教学内容,建设新型教学资源和新型教材。1.按岗位需求导向开发课程。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取以“1+X”认证面向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依据岗位基本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当地企业的岗位需求及校企合作的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不论是本地企业还是校企合作企业都可以直接获取他们真实的项目,负责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分层建设为项目化教学资源。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引导和问题的分析,从项目需求出发,不断引发新知识的学习,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以项目实践为主线让学习的知识有出处、有用处,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如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共享他们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利用贵安新区的华为云数据中心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与贵州优米购跨境商贸有限公司合作的电子商务专业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联合制定教学内容。2.以人才资源输出为抓手,探索跨区域联合培养以毕节为例,全市690多万人口是典型的人力资源输出地区。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还要承担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的任务。积极探索与东部区地政府、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借助东部地区广阔的就业前景、先进的技术资源、优秀的教学团队提升学院办学质量。如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等开展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通过浙江平湖市政府牵头协调企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提质培优”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三)精准提升教师能力,解决“怎么教”1.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实现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就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这需要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因此,在团队建设完成后,按照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精准定位每一个教师在团队中的角色。按照角色制订能力提升培养,并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要求精准对接企业实践。通过严格的企业实践,让每一名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学、专业、实践都精通的高水平教师。2.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师发展。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充分利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工作,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先进技术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安排企业教师定期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如在学院与新华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大数据专业实训室期间,学校首先安排了两名教师去杭州参加半个月企业培训;实训室建设完成后新华社又安排老师来学院对大数据专业团队的教师进行了一个月的培训。3.利用东西部协作,提升教师能力。东部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不论是学校教师能力,还是教师能力培养的机会都远远优于西部地区。因此,各专业负责人要精准研判团队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计划与东部优秀的学校互相派遣教师学习、邀请对方教师来校培训、共享对方教师培训资源等方式提升教师水平。如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互派教师挂职、跟岗,共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培资源,邀请他们的大数据教学团队来校交流学习等。(四)推动智慧教学管理平台,助力课堂教学改革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各有其优势,各有其分工,但不可能每一个都去做数据分析工作。精准教学助力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必须借助科学的平台和专业的团队,从精准动态学情分析、精准岗位定位、精准教学内容到精准教师能力提升等一系列工作需要统一部署和统一决策。通过建设智慧教学管理平台,不仅能有效地将教师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能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三、结语“三教”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德才兼备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必须立足教育岗位,不忘教育初心,有破旧立新的决心和勇气,直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面对高职扩招带来的生源多元化问题,精准教学是一种有效解决授课群体基础参差不齐的教学方法,强调统一性与灵活性,注重共性与个性并存。本文对利用精准教学模式助力计算机类专业“三教”改革展开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而为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参考。(转载请注明)
本文标题: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策略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07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