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积极心理学原理在师生关系及沟通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原理在师生关系及沟通中的运用张翔661062@qq.com积极心理学,一种指向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心理学体系积极体验:愉悦与酣畅感什么事情让你感到愉悦?什么事情让感到酣畅?积极体验:愉悦与酣畅感什么事情让你感到低级愉悦与高级愉悦?峰极理论;曝光效应;捐赠效应什么事情让感到酣畅(爽)?适当难度的任务与体力活动“就像匹萨,好的时候,那着实是好;不好的时候,它仍然是好。”积极体验:幸福你幸福吗?你是幸福的人吗?什么让你幸福了?幸福给你带来了什么?积极体验:幸福你幸福吗?能打多少分?你是幸福的人吗?跟谁相比?什么让你幸福了?幸福给你带来了什么?你拥有什么?你幸福吗?你对生活满意吗?以下因素,在你看来,与幸福/生活满意度是低度相关或无关、中度相关或高度相关?年龄朋友的多少感激性别已婚乐观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有工作社会阶层娱乐活动的多少性生活的频率收入身体健康时间体验的百分比有孩子知觉能力积极情感种族(是否少数民族)外倾性幸福感问卷的重测信度智力水平神经质(负相关)同卵双生子的幸福感外表内在控制力自尊你幸福吗?你对生活满意吗?低度相关或无关中度相关高度相关年龄朋友的多少感激性别已婚乐观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有工作社会阶层娱乐活动的多少性生活的频率收入身体健康时间体验的百分比有孩子知觉能力积极情感种族(是否少数民族)外倾性幸福感问卷的重测信度智力水平神经质(负相关)同卵双生子的幸福感外表内在控制力自尊你幸福吗?你对生活满意吗?低度相关或无关中度相关高度相关年龄朋友的多少感激性别已婚乐观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有工作社会阶层娱乐活动的多少性生活的频率收入身体健康时间体验的百分比有孩子知觉能力积极情感种族(是否少数民族)外倾性幸福感问卷的重测信度智力水平神经质(负相关)同卵双生子的幸福感外表内在控制力自尊(视频:《开心的双胞胎兄弟》)幸福带来了什么?婚姻友谊工作收入工作表现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毫无疑问,幸福历来是一种高下有别的能力。教师,当在现有的职业、岗位上获得应有的滋养。积极的特质:思想观念请说出自己当教师的理由请说出自己坚信的教师职业的自豪或自卑之处请用一句话概括表述你的学生积极的特质:思想观念谨慎悲观与盲目乐观盲目乐观原理(玛特琳和斯当,1978)乐观的可能性——建构主义的贡献,如“比下有余”他们坏不到哪里去他们好不到哪里去积极的特质:性格你的性格优点是什么?同事中谁的性格(某个或某些特点)为你称道?你的学生接受你的性格吗?学生中谁的性格(某个或某些特点)为你称道?性格与美德的力量智慧和知识的力量1.创造性2.好奇心3.热爱学习4.思想开放5.洞察力性格力量6.实性7.勇敢8.坚持9.热情性格与美德的力量人道主义的力量10.善良11.爱12.社会智慧公正的力量13.正直14.领导力15.团队合作精神性格与美德的力量节制的力量16.原谅/怜悯17.谦卑/虚心18.审慎19.自我调节卓越的力量20.感激21.审美22.希望23.幽默24.虔诚/灵性教师,要善于标榜、利用自己标志性的性格。教师,要善于发现、塑造学生的标志性性格。积极的特质:价值可否列举自己作为一个生活者的价值?可否列举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价值类型(奥苏泊尔)理论型经济型艺术型政治型社会型宗教型生涯规划之职业性向类型(霍兰德)探索型企业型艺术型现实型社会型传统型积极的特质:兴趣、能力和成就什么事情对于你来说是有兴趣的?你的与众不同的个人特长是什么?迄今为止,值得自豪的事情是什么?积极的特质:兴趣、能力和成就什么事情对于你来说是有兴趣的?日常兴趣与职业兴趣你的与众不同的个人特长是什么?日常的特长与职业特长迄今为止,值得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有,还是没有?积极的特质:健康你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吗?你知道自己早年所患的疾病吗?你知道自己是否为慢性疾病困扰吗?你知道自己的家族有某种疾病的遗传吗?积极的特质:健康你怎么看待抽烟喝酒?你看重饮食健康吗?你安排专项的促进健康的运动吗?你在意自己作为性别特征的健康保健吗?心-身健康的标准(卡尔.瑞夫)自主性环境控制力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的目的自我接纳积极的人际关系请举例说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请举例说明良好的师生沟通积极的人际关系请举例说明积极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恨、失望到什么程度?请举例说明良好的师生沟通请举例说一个不良的师生沟通人际理论之等价学说等价学说显示亲密关系是否能够维持,取决于关系双方认为他们从关系中所得到的是否与他们所付出的成比例。等价的关系能够持久,不等价的关系会面临破裂。相关的人际资源是:物品、信息、关爱、金钱、服务、地位(名誉),都可以替代交换社会支持的研究研究了他人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压力事件:评价性支持:建设性的反馈、肯定和社会对比情感支持:倾听、同情、信任、关爱和养育信息性支持:建议、意见和解决方案器具性支持:实质性的辅助和服务弗洛伊德第一个提出,婴儿和母亲的情绪关系为以后的所有关系打下基础。哈洛及其恒河猴实验哈洛(HarryF.Harlow1905—1981)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依恋,需求减降论的解释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哈洛:问题的提出哈洛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小猴子为什么喜欢这些绒布呢?当哈洛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哈洛:人造母亲实验结论:“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启示: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哈洛:“面具”实验哈洛进一步让他的助手做了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婴猴就已经出生了,所以哈洛把婴猴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线代母关在了一起。婴猴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的咬它。而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地连声惊叫,并多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启示:1、脸是爱的变数。爱孩子,先得爱自己做父母的那张“脸”——情绪管理很有必要。2、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在我们心中是最可爱的脸,(刻板现象),而且很难被修改。哈洛:“铁娘子”实验这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实验,但却是关于爱的。“铁娘子”实验是哈洛设计的一种特殊的代母,它会向小猴发射锋利的铁钉,并且向它们吹出强力冷气,把小猴吹的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并且不停尖叫。哈洛声称,这是一个邪恶的母亲,他想看看这会导致什么结果。他制作了各种邪恶的铁娘子,它们有的会对着小猴发出怪声,有的会刺伤小猴。令人吃惊的是,无论什么样的邪恶母亲,哈洛发现小猴都不会离去,反而更加紧紧的抱住它们。启示:受伤的小孩唯一倾向就是去找妈妈。受到惊吓的的幼儿是不计一切代价要紧贴母亲的。哈洛:“绝望之井”实验背景:1960年代,生物精神医学兴起,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症状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大兴趣,他再次在恒河猴身上进行实验。他建造了一个黑屋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吊了两年。哈洛把这叫做绝望之井。那只猴子后来出现了严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来9个月之后,还是抱着胳膊呆呆坐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望探索周遭。启示:1、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使孩子的主要社会反应沦为恐惧。2、长期剥夺幼童的母爱,会导致其沮丧、绝望、焦虑、心理残伤和死亡,会在其身心方面上发生严重而久远的影响,直至终生。3、父母尽量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鲍尔比:依恋理论鲍尔比特别指出哺育不是依恋的基础,相反,依恋关系有着强大的生物学基础。依恋的生物学意义,不仅仅是亲近,而在于避免遭遇生命威胁的存活。下列三种行为类型,可以证明这种对威胁和不安全的反应是天生的,依靠本能指引的:1.寻求(seeking)、监测(monitoring),并试图和提供保护的依恋对象(attachmentfigure)保持亲近2.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而使用,即attachmentbehavioralsystem与exploratorybehavioralsystem3.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港”,面对危险即刻逃回此处鲍尔比:依恋理论依恋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前依恋阶段(出生-6周)不介意陌生人2.产生依恋阶段(6周-8个月)期望获得照料,不介意陌生人3.明确的依恋阶段(8个月-2岁)离别焦虑4.互惠关系的形成(18个月-2岁后)有条件的离别后来,鲍尔比把原初对照看者的亲近修正为照看者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不仅是身体上的可接触性,而且也是情绪上的反应性鲍尔比相信:由生物需要驱动的各种依恋表现,很显著地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陌生情境实验1963年,玛丽.艾因斯沃斯招募了26位怀孕妇女,参加基于家庭的婴儿早期发展研究。一旦婴儿出生,婴儿与母亲的互动就被严谨地记录下来,为期一年。每个家庭18次,每次4小时观察记录。安全基地现象处于中心地位,它的存在意味着安全感,体现为探索能力和依恋能力之间的一种平衡。陌生情境实验场景事件观察的依恋行为1.实验者把孩子和父母带进游戏室,然后离开2.父母坐者看孩子玩玩具父母是安全保障3.陌生人进入,坐下和父母交谈对陌生成人的反应4.父母离开,陌生人和孩子交流,如不安则安慰他离别焦虑5.父母回来,和孩子打招呼,有必要的话安慰他,重逢反应陌生人离开6.父母离开房间离别焦虑7.陌生人进入房间安慰接受陌生人抚慰的能力8.父母回来,和孩子打招呼,有必要的话安慰他,重逢反应并再次激起孩子玩玩具的兴趣[注释](1)对象:1~2岁;(2)除了第一个场景30秒,其余场景都是3分钟;(3)如孩子不安,则延长安慰时间。依恋模式类型玛丽.艾因斯沃斯总结说:婴儿在重聚时的反应,而不是在分离时的反应,更能表明依恋是安全型还是不安全型安全的依恋(secureattachment)大约65%回避的依恋(avoidantattachment)大约20%抵
本文标题:积极心理学原理在师生关系及沟通中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1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