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四章__人际沟通与交往
第四章人际沟通与交往本章的学习讨论重点: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二、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三、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般表现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交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问题不是大学生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却有特殊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职前阶段的专业基础准备,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重视,他们对人际交往有了更积极的看法和更迫切的要求。1、人际关系和谐为主人际和谐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从优秀的大学生心理品质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的。他们表现为乐于交往、主动交往、善用技巧、协调冲突、拥有朋友。总结成功交往的大学生,在他们身上你常常会发现:(1)有亲和力的人格特质:如诚实、热情、正直;(2)克服各种障碍,勇敢实践;(3)讲究交往行为的规范;(4)正确运用交往的艺术;(5)积极主动投身交往的实践。2、大学生人际交往类型大学生交往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积极型,他们对交往认识深刻,行动积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大多热心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主动承担社会工作。二是被动型。他们对过去封闭的交往形式不满意,渴望真诚、深厚的友谊,但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有的因怕耽误学习,较少主动交往,而多是被动卷入。三是沉静型。这种类型人数少,他们习惯过平静的生活,性格一般比较孤僻。平日少言寡语,不善交往,只保持和少数人交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与同文化知识水平的人交往较多,与其他阶层交往较少。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来讲,需要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工人、农民等,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管有的大学生出生在工人农民家庭,大多较少从事家庭生产劳动,缺少真正了解大众的真实生活体验。大学生在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如研究生轻易被拐骗,交往中的偏执人格、妄自尊大等都与他们社交面过窄,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有关。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1、不敢交往在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反应特别强烈,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2、不愿交往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造成的人际障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缺少人际间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人际交往平淡。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甚至视同学为敌手;有的同学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有的同学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我高兴、我开心就愿意理你,否则就距人于千里之外。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又特别敏感,心理承受力差,独往独来,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人交往。3、不善交往有的大学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却不能使人理解。有的是认知偏见产生的理解障碍,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或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等。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4、不会交往理想模式带来的失落。进入高校之后,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进而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情,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有的大学生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总是处于变动地位;或仅仅是一旦自己有事求人时才去“临时抱佛脚”。使对方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而且甚至感到是累赘时,这种交往就会终止。5、缺乏技巧或许是上面几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这类学生表现为羞怯、自卑、孤独、猜疑、嫉妒、恐惧等。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他们一般都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方法欠妥、交往能力有限、个性缺陷或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导致交往失败。长期的交往失败,使得一些学生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变得自我封闭。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背景相似、需要互补、交往态度、人格特征等。从心理咨询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大学生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交往经验,有的因性格内向或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等原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表现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等方面。第二节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一、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交往的含义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它是人类的特定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交流是群体的粘合剂,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心理健康。从信息交流角度看,精神交往是发信者将信息编码后输入信息通道,受信者将信息译码后接受,并将反应反馈给发信者的过程。信息沟通的—般模式如下(见图6-1):图6-1信息沟通模式2、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两者的区别是人际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程,以及行为方式程度等;人际关系侧重于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结果。从时间上看,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人际交往的意义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马斯洛(Aaslow,A.H.)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不可缺失性的需要,否则,将使人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更是肯定,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如果没有群体的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会灭绝。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第一、人际交往对人的发展有深远意义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Rogcrs,C.R.)提出的人际关系哲学十分强调人际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罗杰斯是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得出这一结论的。罗杰斯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因为周围的邻居都是异教徒,所以从小罗杰斯就被父母关在家里,不让罗杰斯与邻居的孩子一起游戏,他感到非常孤独。离群索居的童年生活使罗杰斯非常渴望友谊,在别人看来普通的人际交往,在他看来都非常珍贵。后来他创立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理论,将人际关系上升为一种哲学。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可能的,人们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分享许多隐秘的情感:对未来的梦想、内心的感受、隐秘的冲动……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通过沟通,相互启迪、丰富彼此人生;在友谊关系中,人们相互接纳及彼此探索,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第二、人际交往有助于增进交流,协调关系,促进健康和完善个性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人生是在交往中渡过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必然与一定的人际关系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集体和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有利环境,它可以产生合力,使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群体的效能;形成互补和激励,使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产生激励向上的积极情绪;促进信息交流,使人们增长知识和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从而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良的人际关系则阻碍人的自身发展。第三、人际交往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对于各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及心理危机的干预,虽方法不同,技术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配以支持性心理治疗。所谓支持性治疗,最重要的支持是来自周围亲人与朋友的关心与理解。当人感到悲观失意、抑郁不快时,有亲人的安慰与关怀,会感到精神的慰藉与支持,从而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大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要倍加珍惜,也要设法开拓!第四、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也常与人际交往的不成功有关。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它会给人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欢乐,并能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而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它又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失望、忧伤和阴影。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人际交往常常是大学生来访者问题中占第一位的。大学生的一些其他心理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与人际关系不适有关。比如,部分大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原因之一是因为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有的大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其真实原因可能是他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或者是社交经验缺乏,或者是对集体中某些人不满的缘故;有的大学生对别人不信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其原因可能是与同学发生了矛盾造成的;有的大学生失恋是因为不懂得异性交往的尺度,等等。人际交往不当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心境,有的影响彼此的关系,甚至有的影响到学业的完成;有的人孤独、空虚、抑郁、自卑,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是因为没有与宿舍同学处理好关系而遭孤立所致。二、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是什么样人的一种认识。它引导我们对于自我和对他人信息处理的过程。自我形象是对自我概念的知觉,由自我评价所组成,并且受我们的经验和别人的反应的影响。自我认识对自己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形象的正确性:自我形象的正确性依赖于知觉的正确和我们处理知觉的方式。正面自我形象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爱、自尊、自信。负面自我形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卑自怜。自我知觉与人际交往。高自尊的人信任他人,开放自我、主动交往、预期成功;忽略一些无关信息,强化自我形象;容易接纳他人,肯定他人。低自尊的人猜疑他人、嫉妒、攻击、控制、操纵他人、自我防御、封闭自我、被动交往、预期失败;重视负面信息,忽略积极的信息;挑别人的毛病,否定别人。2、关系结构与人际交往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上下床铺同学,因为空间距离的接近,使双方相互交往、相互接触的机会更多,彼此之间容易熟悉。或成为好朋友,或因为彼此价值观不同而只是熟人。虽然地理位置不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唯一的、决定的因素,但是,远亲不如近邻,空间位置接近的优势,无疑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有利的条件。交往频率。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们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彼此了解,相互熟悉,进而相互帮助,建立友谊。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态度、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经验等。否则,交往频率过少,可能会产生冷落之感,以致感情疏远;不过,交往频率过繁,也可能破坏对方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引起反感态度相似。人与人之间若对具体事物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就容易产生共鸣、同情、理解、支持、信任、合作,从而形成密切的关系。需要互补。相互满足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需要和满足需要
本文标题:第四章__人际沟通与交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1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