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样稿)【精编5篇】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样稿)【精编5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读书分享会发言稿(样稿)【精编5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第一篇】本学期学校确定的共同阅读书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今天我就抛砖引玉,谈一谈自己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体会和想法。也欢迎大家给我提意见。著名教师于漪在一部纪录片中提到两个教育人对她的影响,一个是中国的陶行知,另一个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四川的李镇西老师也曾经非常郑重地谈过这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我有时在想,看或者写教育类文章时,如果不提苏霍姆林斯基,就感觉档次不够。一两个人说还无所谓,这么多人都提,总不免会引起人的好奇心来。就这样,有了想要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冲动。就从《给教师的建议》开始吧。有句歇后语非常能够代表我的阅读心理:腰里别着死耗子——冒充打猎的。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不读几本专业理论书籍,到底是有点说不过去的。一开始是硬着头皮读、逼着自己读。但当真正读下去时,却远没有想象中的艰难,至少这本书是这样。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这教师写的一本书,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读起来基本上也不费力,并且总能引发人的思考。本书的第92条建议“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提到了他的履历,我也上网查了下关于他的介绍。他的全名叫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1926年在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读书,17岁时即投入到教育事业,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到前线参战,1942年身负重伤,后复员转业,积极要求当一名老师。后来一直在家乡的帕夫雷什中学任教,直到1970年去世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了40部专著、600余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他不断地坚持进行教育写作,令人钦佩。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若换种角度去想,是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充分享受教育带给他的快乐,且行且思,并没有觉得这样不间断地记录是一件痛苦的事。做一件自己感到特别愉快的事时,又何须谈坚持呢?《给教师的建议》里共有一百条实用的建议,随便翻开哪一条,都可以开始愉快地阅读。我想对第二条建议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的,我们几乎从一睁眼就开始忙,一天下来,想想,有时都不知道忙些什么。那么多作业要改,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任务要完成,除了教学任务外,像我们这样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琐事也不少。学习,哪有时间啊?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当代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也说过:越忙越要读书。是啊!需要认真对待他们的建议,一两个人做无所谓,大家都这样做,难道就没有一点冲动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读书,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规划时间。感谢大家的倾听!再一次欢迎大家提意见或建议。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第二篇】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岁月不居,急景流年,转眼间,2018年已经过去了,我来到咱们政府办也有了9个月的时间。这9个月的时间,我特别幸运遇到了三个良师益友,一是工作中对我精心指点的各位领导;二是日常生活中对我倾情帮助的各位同事;三是一路伴随我们成长的图书阅览室。我想大家都特别好奇,阅览室何以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跟大家说说我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意外的发现,或许大家就释然了。第一个意外发现,是看到了别人羡慕的眼神。之前单位有一个同事,他特别喜欢看书,他经常坐地铁,去老城区省图借书。他听说我们有阅览室,专门向我求证,并说你们这个办的太好了,既不需要买书,也不需要借书,随时可阅、随时可还。他说的过程,流露的是羡慕的眼神。第二个意外发现,是看到了大家幸福的笑容。大家如果每天4点钟之后,去一去阅览室,你会发现里面从来都是欢声笑语。大家的神情都很放松,带着微笑在精心的选书、看书和读书。这是我离开学校之后,很久很久都没有看到的画面。让我感觉重新置身在高校的图书馆,处处洋溢着书香之气。说来惭愧,尽管我视阅览室为良师益友,零零散散读了很多本,但真正从头到尾读完的只有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下面围绕着这本书,向各位领导和同事汇报一下我读书的感触。我之所选择读这本书,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与工作有关。这本书主要是总书记的讲话、演讲、批示,这对于文稿写作有帮助。二是充满好奇。近年来总书记讲话普遍比较“接地气”,比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民族团结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于是我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读了之后,觉得果然是不虚此行,有两个地方印象很深。第一个感触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追求。书的开篇就是总书记在小平同志11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中多次引用了小平同志生前的原话,“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我的生命属于党、属于国家的”、“我自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朱总理曾经在上海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我从小就是一个孤儿,我把党看作我的母亲。”这些句子虽短,但给人很深的震撼。对于理想信念,很多人都是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掩卷沉思:思想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绝不是一句空话。第二个感触是:以小见大,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近年来新闻宣传领域的重头戏,在全书若干篇讲话中,总书记唯有两处讲了具体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对于我们基层干部,如何向群众解释党的方针政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是总书记向国外记者阐述什么是“中国梦”:总书记回忆在梁家河的场景,他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并由此引申出“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二是总书记阐述什么是共产党员,他说“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两个故事很显然,都是以小见大的典型。故事是微观的,寓意却是深远的。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想对于阅览室、对于任何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上述即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我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第三篇】从小我就有一个非常大的梦想,那就是可以读遍天下所有的书。读书可以使人的品德高尚,可以使人的知识增长,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书、热爱读书、重视读书吧!读书,首先要分类,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有的同学爱读的是文学类书,读过后就能把里面的好词佳句都用在日记、作文中;有的同学爱读的是知识类的书,虽说好词佳句不多,但丰厚了自己各个领域方面的知识;有的同学却爱读漫画书,让你笑过后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读书的分类。曲直好歹自己调控。读书,还要有状态,有的同学看惯了漫画,现在捧起小说、散文的书,恐怕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整个内容。这就是一种已经适应漫画的状态。而我却不迷漫画书,所以现在捧起一本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恨不得一下子看完它。我因此也以书为乐、以书为友。读不同的书,可以让你领略不同的内涵;同类型的书,让你感受不同的作家写出不同的风格;有些书,让我们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有些书,让我足不出户便知世界各地人文地理……读书的好处只有你读过了,才能有所了解,总之,让我们从今天起畅游在书海吧!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第四篇】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自信的人。只要是我认定的事,我都有足够的信心去做好它。追究我自信的原因,我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从小生活在鼓励之中,让我学会了自信。但熟不知,为了这可贵的自信,其实我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小时候,妈妈不允许我们看课外书,两个姐姐总是偷偷摸摸地看一些,总会被发现,他们会因此挨吵,甚至挨打。我并不是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可是妈妈制定下的规矩,我还不敢不服从,于是我总拿着语文课本坐在平房上读,因此赢得了不少的“夸奖”,长此下去,我那看课外书的念头便在妈妈片面的导向中渐渐消失了。没在小时侯养成读书的习惯,让我长大以后的再学习变得很被动。别人是为兴趣而读书,而我却是为提高自己而读书。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和我“同病相怜”的,但我知道,这样读书会比别人少了很多乐趣。每天下班,大家都会看着我掂着鼓囊囊的书兜往家赶。我那提兜里装的有教案,备课资料,还有些其他的教育类的书籍。我每天不辞辛苦地把他们掂到家里,其实也并没看多少。吃过饭后,我宁愿在洗碗,拖地板上耗费体力,也不怎么喜欢拿着书躺在沙发上翻上几页。况且那样的坐姿会影响我的看书效果。我总要坐在书桌前,开着台灯,正儿八经地坐着跟办公室里一样的椅子,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你光听听就知道,这是多么“艰难”的读书。可因为我的好学,我的认真,使我这样一个读书习惯不好的人也从那众多的教育书籍中获得了不少的灵感与顿悟,使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我想,如果我的读书兴趣再浓一些,习惯再好一些,能力再强一些,我肯定会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东西,我也会比现在更优秀得多。不怕大家笑话,前一阵子,我又从阅览室借走了大家可能都看烦了,翻烂了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放在我的床头,每天临睡前翻上几页。我想的是,自己文学功底不深,作为语文教师,它需求的不仅仅是掌握好的教法,更多的是自己用自己高深的文学素养打动学生。今天在“好书大家读”推荐会上,我跟大家交流了我的读书历程。虽然这是一段并不让我引以自豪的过去,但我还是抱着一颗真诚的心给大家交流了出来。愿大家能从我的例子上得到启示。希望有孩子的同事能够鼓励孩子多看书,千万不可浇灭他们那高涨的读书热情,不要在书的内容做过多的限制,只要思想健康,只要他们喜欢,就放心让他们读吧!同时,也希望和我有类似经历老师们能够早早醒悟,趁着学校创建书香校园,学习型校园的大好时机,能够管住自己,行动起来,多读书,读好书吧!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第五篇】一部新作,对于作者来说,就是作者刚出生的婴儿,是作者的精神受孕产品,一个新生命。能出一本新书,对于作者来说,是特别喜悦和幸福的一件事,并充满期待。这个期待就是获得读者的好评和夸奖。还有一个说法,新书在刚出版的头一个月期间里,就像个“月孩”,是需要坐月子的,需要温暖和关心的,是不能遭风受凉的。亲朋好友来看这个孩子都会人之常情的夸奖,“这孩子真漂亮,真聪明”。而新作也是这样,作者出了新书都希望读了这本书的人,人见人夸,人见人爱,这本书真了不起,这本书真好看,你真厉害,你也能写书了。这就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非专业作家蒋学贡老师的长篇小说《奋斗》,从开始构思动笔,到付梓出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的确令人震撼和敬佩的地方。评论一部作品最基本的功课就是深阅读,深入其中,细细品味,逐渐了解作者的过程,再产生感情,产生共情。我基本养成了一个习惯,要评一本书至少要深阅读两遍,《奋斗》这本书,我也读了近三遍,我的情感态度也经历了三次变化,分别是钦佩、惊叹、惊喜。首先让我钦佩的是,作者怀着深切的忧天下民营企业的社会情怀和担当。作者为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也就是说,蒋老师在二三十年前,在银行工作期间,就有写民营企业的想法了,因此断定作者这些年一直关注民营企业现状和生存命运,正是常年日积月累的关注,搜集资料,走访调研,大量的阅读相关书籍,有了丰富翔实的亲眼所见所闻,再经过作者心有所指的目的性,用心地分析,研判,总结,长时间的过滤沉淀,才有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对中小企业的看法和把诊切脉。这部作品涉及多行业知识,对每一个行业分析,把握,能做到基本正确,就很了不起了。其次,让我惊叹的地方,作者的自信,定力,气魄。一出手就拿出来一个大主题,大长篇,将近三十万字,而现在的一线作家常常拿出
本文标题:读书分享会发言稿(样稿)【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18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