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期末历史要籍【引语】小编为您整理收集的“期末历史要籍”精编优质文档,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用哦!喜欢就下载吧。2.重要的著作:24史、尚书、春秋、三国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文史通义》3.作者:刘知几、章学成、郑樵、马端临这些重点记忆4.刘知几的“史学三长”、《文史通义》的史德、春秋大义和笔法、曲笔这个主要是考编一本书中重要的东西。老师提及这四个二、背诵史记得第2篇: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宦官列传前两段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论正闰文史通义:书教下前两段翻译课内:牛弘传,刘毅传翻译课外:靠自己了四、论述题1.四编,每个编目时期的史籍发展情况,重点记记第三编。2.某一个体例的发展情况,比如编年体,从四个时期回答。每个时期体例的特点、代表作等。3.体例各自的特点,相互比较的优劣。4.第三编当中唐修八史,唐代官方修史的一些情况。一、名词解释(1)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体,《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其它的编年体史书,还有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名称,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况和无法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政书体: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度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简言之,政书是典章制度的专书。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以“十通”、《历代兵制》、《营造法式》为代表;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称为会要,如:《唐会要》、《五代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宋会要辑稿》、《春秋会要》、《秦会要》等。“十通”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包括“三通”:《通典》(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志》、《文献通考》(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2)书籍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史记:二十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余万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尚书:尚书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是记载古代帝王的言论,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实属。春秋:春秋是周末鲁国的编年体,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因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整理,所以成为儒家的五经之一。春秋是我国史书中编年体之祖,后世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荀悦的汉纪等三十多种史书皆仿此体例。它与后来司马光的史记的纪传体成为中国历史著作两种最基本的体裁。三国志:三国志西晋陈寿所著。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了从魏黄初元年到西晋太康元年的历史。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通志:南宋郑樵,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另两部为《通典》和《文献通考》)。《通志》集中反映出作者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通典: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唐杜佑撰。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文献通考:简称《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史通:唐朝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通》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3)某本书的作者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他认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事、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纂工作。著有《文史通义》,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刘知几: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徐州彭城人。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以善文辞而知名。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旋迁左史,撰起居注。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期年而成。710年,写成《史通》内外篇共49篇,评论古今,以抒已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刘尚实用,反浮词,抨击六朝骈文的颓靡之风,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赋,主张运用当代通用的语言,反对依仿古语,反对形式模拟。郑樵:渔仲,世称夹漈先生,南宋考据学家,著有《通志》,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编纂的《通志》200卷是一部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其中总天下学术、条其纲目而编就的《二十略》被《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为《通志》全帙的菁华所在,其古文献成果体现在《通志·二十略》,目录学方面继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张把小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马端临:是我国宋末元初的史学家,348卷,分24分记载上起远古传说时代下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典章制度的典制体通史《文献通考》是他众多的著作中的代表作;《文献通考》对杜佑《通典》进行了重大的改进,马瑞临的主要史学思想有会通的观点,反对神秘主义五行说,马瑞临对文献学的贡献是创立了文献己意三位一体的编纂方法。(4)某本书中重要的东西:春秋大义和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文史通义的史德:刘知几的史学三长:史学家应该具有三长(1)史才,写作文章的表达能力。(2)史学,掌握丰富的史料,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3)史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曲笔:刘知已在《史通》中提出的。他认为古代史官记载历史有“直书”和“曲笔”两种笔法。曲笔指写史,毁誉失实,迎合权势者或出于某种目的。他提出要“惩革”。(1)每一个时期史籍发展情况:先秦时期: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2)某一种体例发展情况:中国编年体史学的发展情况:编年体史籍起源很早。春秋时期,孔子作的《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故编年体产生,左丘明所作的《左传》也是编年体。后来,由汉至隋,虽然各代都有编年体的出现,但是总的情况不如纪传体盛行。隋唐宋元时期,编年体又得到了发展。编年体史籍包括的范围极广,历代各朝《实录》均属这个范围。唐朝时期,设立史馆起,每当新君即位,都要修前朝皇帝的《实录》,以后。沿袭为了定制。在隋唐宋元时期,司马光所修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代表,它的产生,打破了汉隋时期编年体相对沉寂的局面。(3)中国纪传体史学的发展情况:汉朝时期,司马迁作的《史记》是第一部的纪传体史书,此时纪传体产生。以后在汉隋时期纪传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朝时期,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是纪传体。三国时期,陈寿所作的《三国志》也是纪传体。在隋唐宋元时期,纪传体史籍有十七中之多,被官方承认的有十五种,取得“正史”的称号。(3)几种体例比较: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等.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纪传体:通
本文标题:期末历史要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38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