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案例)【汇集4篇】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案例)【汇集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案例)【汇集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中班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第一篇】中班幼儿心理健康活动《甜甜的糖果》一、活动目标1、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克制糖果的诱惑,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2、初步建立幼儿自我控制意识。二、活动准备糖果数粒,礼品盒,盘子,小熊头饰若干,透明的玻璃小瓶若干,多媒体课件,装饰挂满糖果的大树,扮演大象伯伯的老师。三、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甜甜的糖果)体验“馋”的心理1、教师以熊妈妈的身份导入。师:亲爱的熊宝宝们,大家好,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2、教师倒出糖果,放在鼻子上闻一闻,引起幼儿馋的欲望。师:啊,好多甜甜的的糖果啊,熊宝宝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糖果,你们有什么感觉呢?(辅助提问:嘴巴怎么样?有没有流口水的感觉?)师小结:妈妈告诉你们,这种感觉叫做“馋”。3、把糖果分给幼儿,让幼儿感知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请幼儿放到鼻子上闻闻,好香啊,激起幼儿想吃的欲望。师:宝宝们的嘴巴馋了吗?妈妈送给每位宝宝一颗糖果,好不好?(二)、了解、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1)、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后,观察幼儿第一次延迟满足情况,了解幼儿原有心理,引导幼儿初步抵制诱惑。1、师:糖果好吃吗?你们还想不想吃?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呢,教师把糖果放在盘子里,每位熊宝宝都可以来拿一颗。妈妈告诉宝宝们一个秘密:拿到后你可以吃掉它,也可以不吃。如果你不吃的话,等一会儿妈妈就再送给你一颗,可如果你吃掉了,妈妈就不能再送给你了。宝宝们听懂了吗?快去拿一颗吧!2、师:你吃掉了吗?你真是个小馋猫;你没有吃掉,为什么?(先让孩子回答没有吃掉的原因,不要着急告诉答案)——你想到妈妈还要给你一颗就忍住馋,不让自己的嘴巴吃。这是个好办法!(同伴经验分享)3、激励:给忍住的小朋友一颗糖果。师:现在宝宝们可以吃掉手中的糖果了。(2)情景表演。通过情景渲染,培养幼儿有意识克制“馋”的行为,再次抵制诱惑。1、让小朋友们带上小熊的头饰,再请出扮演大象伯伯的老师。师:大象伯伯来家里做客了,熊宝宝们想把糖果送给大象伯伯吗?妈妈再分给你们几颗,我们一起送给大象伯伯吧!2、教师和大象伯伯来到幼儿当中,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颗糖果,认识糖果包装的颜色。与幼儿交流“你为什么不吃呀”,让幼儿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让每个幼儿学习同伴达到克制自己的目的。对能始终克制自己的幼儿,教师可用夸张的语言说:“哇,你真不错!”“多可爱的孩子呀,把自己的糖果留给大象伯伯吃,大象伯伯肯定会喜欢你的!”对克制不住自己的个别幼儿,可婉转地说:“大象伯伯也会喜欢你的,请你下次把糖果带给他好吗?”3、分发透明玻璃小瓶,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师:妈妈准备了许多小瓶子,我们把五颜六色的糖果都放进瓶子里,再送给大象伯伯好吗?4、组织幼儿把瓶子里的糖果送给大象伯伯。(三)、讲故事(内容附后)师:宝宝们,现在妈妈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糖果树的故事,想不想听?出示多媒体课件,听故事《糖果树》。提问:1、小咩咩有没有把糖果吃掉?2、那小咩咩是怎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乖的?它是怎样对小鸟说的?(学学小羊的话)3、故事里的小咩咩可真棒呀!宝宝们,你们能不能和她一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得很乖呢?那我再送你一颗糖果,你能不能把它吃掉呢?分发糖果。你想把它怎么样?四、活动延伸表扬鼓励,出示结满糖果的糖果树,引导幼儿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师:宝宝们都忍住了馋,真是一群有耐心的好孩子!现在请大家关上小门(两手蒙住眼睛),变变变,原来我们忍住了馋,一颗糖果真的长成糖果树了!树上结出了这么多的糖果啊,我们带上这些好吃的糖果去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吧!附故事:糖果树山羊妈妈有个女儿叫小咩咩。小咩咩很馋,最爱流口水。“妈妈,馋是什么?”小咩咩问。妈妈说:“馋是一只小鸟,住在你心里。”小咩咩说:“小鸟不乖,老想吃东西!”妈妈说:“你应该让它乖起来!”小咩咩问妈妈:“我能吗?”妈妈说:“试试看!”有一天,妈妈带她去散步,拾到了一颗糖果。小咩咩非常想嚼这颗糖果,口水流出来了。但是她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把糖果种上吧!”小咩咩忍着馋,把糖果种在土里了。过了几天,土里钻出一棵绿芽,又肥又嫩。小咩咩又馋得流口水,她多么想吃绿芽哟!可是她忍着馋,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让绿芽长成糖果树吧!”不久,绿芽长成了糖果树,青枝绿叶,美丽极了。小咩咩想吃树枝树叶,可她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让糖果树结果吧!”小雨滴滴嗒,糖果树开花啦。阳光照亮亮,糖果树结果啦。秋风吹来,糖果树的果子成熟啦,小咩咩数了数,糖果有很多很多呢。妈妈问小咩咩:“宝贝儿,你心里的小鸟乖不乖呀?”小咩咩说:“乖!乖!小鸟听我的话!它不让我流口水啦,妈妈!”糖果树,多好的一棵糖果树啊!游戏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第二篇】游戏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从理论上来说就是指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我们国家在心理健康这一领域起步比较晚,相对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对这个领域我们需要从认识、了解到关注、重视的转变过程。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更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相对要比呆在家里的时间长得多,因此在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应更多的关注、调节孩子的心理健康。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其中游戏活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不论是教育活动还是生活活动都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还反映了幼儿各个方面的的发展现况。游戏活动在调节幼儿心理健康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将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我们可以在这些游戏中调节幼儿的心理健康。前苏联教育学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维生素”。现代社会家长和教师不管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观察、发现幼儿的心理出现异常并及时的进行调解指导,游戏活动是教师发现幼儿心理问题、调整幼儿心理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游戏活动比起说教、家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更为方便快捷。因为游戏活动幼儿每天都在进行,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活动进行长期有效地观察、干预来调节幼儿的心理。今年是自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带小班,相对大班孩子来说,小班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能力相对大班孩子差很多、表达能力更是有限。心理有了问题以后没办法像大班孩子那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能很好的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游戏对小班孩子来说是最好表达心理需求、排解心理问题的媒介。孩子通过游戏来自我疏导、环节焦虑、失落,获得欲望的满足。孩子通过游戏不自觉地将心理的问题表现在老师面前,老师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游戏引导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创设的游戏活动、采用专业的游戏手段(区角游戏)、亲子游戏等多种引导方式。案例一:我们三月份来了一个新小朋友,他刚来时一句话也不说,老师说什么他都能按照去做,但他从不主动说话,时间一长我发现他一个朋友也没有,自己一个人玩玩具,从不跟小朋友打招呼;每天都会因为不告诉老师而尿湿裤子、洗湿袖子。多次的说教、叮嘱他都还在一次次的尿湿、洗湿;后来通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有时想说话,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说甚至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交流。根据他的这种情况我组织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他参与其中,孩子们在音乐找朋友的歌声中自由的舞蹈,找到朋友后必须和好朋友打招呼拥抱一下,刚开始小朋友走到他面前,他头都不敢抬,小朋友和他拉手拥抱他也是红着脸不说话,我走到他面前和他拉手边唱边带着他跳,慢慢的放松下来后,他跟我说了一声“你好”我表扬了他,让他在游戏中向其他小朋友打招呼,渐渐地他开始向一个、两个小朋友问好,融入了游戏当中,融入了集体。慢慢的早上来了他开始问好,洗手不会挽袖子会找老师帮忙了,上厕所知道告诉老师了,游戏活动是会主动找小朋友玩,与小朋友分享他的小粘贴、玩具。案例二:角区活动中一个小男孩总被小朋友告状“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抓我、拽我”问他半天他也说不出来。后来在角区活动中,我观察他原来他希望和向朋友分享他的作品,可是没人理他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一幕幕,于是我组织了一个“作品大比拼”的游戏当孩子们玩出了作品,就请他向小朋友们介绍并教会其他小朋友,这个游戏在满足他表达欲望的同时还教会了孩子们许多玩具的新玩法,真是一举两得。案例三:一次角区活动时,孩子在娃娃家和搭建区里声音很大而且不好好进行搭建和表演,反而,模仿老师弹琴,上课、做操,有的孩子还在模仿动画片里的对白,使得其它角区的孩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于是我将娃娃家改成了“苹果剧场”孩子们可以在里面表演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自由组织内容表演,这样是游戏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而且也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案例四:角区游戏苹果剧场游戏孩子们都喜欢玩,可是有的孩子却总争着抢着都想演爸爸、妈妈不愿扮演孩子,为此经常会争吵起来,而且互不相让,后来通过老师的调节孩子们学会了轮流表演,原来孩子想要当爸爸妈妈是因为他们经常约束孩子他们通过这个游戏进行自我发泄,游戏活动是老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活动中表现的并不是那么显眼,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在游戏活动中老师对孩子的掌控度低,教师相对而言面对的是单一的个体,老师可以对某个幼儿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获得最直接最及时的资料,在游戏戏中分析孩子的心理问题。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调节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也称为游戏疗法,游戏疗法可以分为:团体游戏治疗、单独游戏治疗、音乐游戏治疗。游戏活动能够缓解幼儿紧张的情绪促进幼儿意志力的发展,它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幼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游戏中慢慢的表现自我,从而排解孩子心理问题。游戏满足了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健康的精神赋予健康的身体,二者缺一不可;游戏恰恰为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案例二中通过游戏活动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使他想要表现自我的想法得到展示,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在游戏中他们有机会获得满足,从而达到孩子情感、语言与交往上的平衡。其实在幼儿独自游戏中,他们常会边想边玩边说,这些语言中有模仿,也有了孩子自己的经验,需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空间。缓解了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学会了交往的能力是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更符合社会的规范性,案例三则告诉我们老师要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善于发现他们想的做的,并提供游戏平台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弗洛伊德曾经这样描述游戏的特点:“每一个游戏时的儿童就像一位想象力丰富的作家,在那里他创造了他自己的世界,更准确的说,他安排了那个世界的事物并按照他更加喜欢的方式去指挥它。”案例四则反映了孩子们渴望自由自在,不想总受约束,想要在游戏中进行一种宣泄,排解,在游戏中表达了他们平时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感受;或者是害怕遭到教师或家长的批评的感受。因此老师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调节了消极情感也培养了规则意识。游戏活动通过它自身的感染力能培养大胆活泼的性格,能够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提供社会交往机会,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的现象,形成规则意识,发展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游戏活动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让游戏起到作用的是我们的老师,因此老
本文标题: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案例)【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42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