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主题征文优秀范例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主题征文优秀范例“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主题征文优秀范文1917年,红色飓风从北边呼啸而来,举国震动,皇城根的高等学府中,安静的校园却传出不凡的声音,学术界备受尊崇的教授迈着照旧的步伐走上讲台,看着那些迷惑又期待的学子,转身在板书上写下“布尔什维克”五个字。可以想象,这五个字在讲台下面那一双双充满青春活力又备受困惑的眼睛中,迸发出了怎样的光辉。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直至1926年7月终刊,这本以中国最具有发展根本原动力人群命名的杂志,在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下,引领出无数渴望拯救中华民族的思想先锋,和政治伟人。也就是这个时期,布尔什维主义在国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而最先接受,也是接受情况最好的人,正是那些迷惘的学子们,那些身体和精神同样年轻,渴望变革与拯救的新青年们。我们常看文章用大量的辞藻盛赞青年,说他们是新鲜的血液,涤荡污秽而焕然一新;说他们是春风,苏生万物而带来希望;说他们是星光,不惧黑夜而璀璨夺目;说他们是溪流,奔涌不止而百川入海。似乎在那些文章里,青年本身就能带来幸福。然而熟读历史的我们,却也知道新文化革命其试探前行下的艰辛甚至悲壮,这些青年中,有义士慷慨就义,有领袖惨死巷尾,有志士身陷囹圄,有巨擘悄然堕落,但试问什么能阻止渴望救过的进步青年们呢?中十月革命胜利对中国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经过了巴黎和会那样的屈辱,已经没有人再想看到袁世凯这样的历史倒退。为救国,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便是那个时代青年赋予自己的使命。1921年,青年人苦心孕育的茧终于蜕化,最终在嘉兴的南湖上悄然张开了翅膀,开始了属于它自己的风暴前奏。那一年董必武35岁,李达31岁,与他们同船的毛泽东28岁,张国焘24岁,邓恩铭20岁。一想到这些振聋发聩的名字,当初仅仅是一群鲜衣怒马的年轻人,让人不由得赞叹青年这种群体所蕴含的力量。打倒了地主和列强,我们迎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国家一穷二白,重建国有经济体系任重而道远,而青年依旧是那个年代最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群体,青年时便开始走向共产之路的毛主席对新一代青年人发出由衷的赞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中国最具有可塑性的一群人,国家需要斗士,他们便拿起笔杆子骂敌人,拿起枪杆子杀敌人,国家需要脱贫,他们便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一个个五年的规划建设中。就算物质生活贫乏,青年在那个年代依然是弄潮儿,海外归来的青年学子,基层锻炼的青年全国模范,还有活跃在荧幕上的青年角色,这个国家好像也变成了一个青年,砥砺奋进,欣欣向荣。随着市场经济体系深化改革,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没有了战乱与入侵,贫穷与落后也逐渐离我们而去,为什么而奋斗,该怎么奋斗,新的时代如何定位青年的使命,成为当代青年最困惑,甚至逐渐被遗忘的问题。世界各国文化的冲击下,不免有青年人重新陷入困惑,迷失在优越的现状中,同时,青年人展现自我的渴望依旧被保留着。如今的中国歌舞升平、百业俱兴,成熟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每个人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创造价值上,在看似没有更多挑战性的生活与工作中,青年开始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帮助青年们明确责任,看清任务,确立目标和使命。正如马克思理论所阐述的,事物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后的质变,就会有全新的发展,就像当初十月革命的胜利消息照亮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一样,党中央开展的各基层党组织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新使命活动,再一次唤醒了心中快要陷入沉睡的青年们。以一个党员的角度来说,有这样的精神引领,是幸运且值得分享的,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非只是流于表面的功课,在公司组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青年党员们加强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充实了作为党员的学习和生活,也明确了自己爱岗爱家爱国的最基本信条。把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撒在岗位上,正是效法先烈,学习伟人的最直接、最贴切、最能回归作为青年人的初心的方式。这次公司党委组织的“重温红色经典、担当当代使命”,并不是两句口号,更不是什么学习活动的结语,它更像是一种传承。有这样一种青年,他们不畏强权与恐惧,敢于做思想上的巨人,挑战外侮与国难;有这样一种青年,他们不甘落后,苦中作乐,奉己持俭,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有这样一种青年,他们善于培养危机意识,强化自身,敬业勤恳,跟着榜样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背后,是同样的精神寄托和自我激励——百年光阴过,依旧是青年。
本文标题:“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主题征文优秀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52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