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网格化管理整改措施【精编4篇】
网格化管理整改措施【精编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网格化管理整改措施【精编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网格化管理【第一篇】网格化城市管理在低碳城市运行中发挥中的作用当前,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型。对于我国来说,当前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现提出我们的一些拙见。一、“低碳城市”的内涵(一)“低碳城市”概念在解析“低碳城市”之前,首先要理解一下“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我国学者结合实际情况也提出了一些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学者夏垄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1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也有的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结合上述和一些其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低碳城市特征:低碳城市可以概况为5个特征:1.经济性,即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2.安全性,即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3.系统性,即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4.动态性,即低碳目标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情况;5.区域性,即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区域协作来实现。低碳城市的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三)低碳城市建设现状目前国外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动方案。我国国内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包括保定、上海、贵阳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但目前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很大程度上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二、规划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瓶颈难题,能否成功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城市都是在经过一番漫长的转型后,成功确定了自身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模式。未来,将以这样一个规划定位全方位地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三、作用从上面对低碳城市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到:一个城市的低碳建设过程包括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规划建设方面,包括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在低碳的城市生活方面,包括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低碳的生产方式;低碳的城市运行管理方面,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城市管理更多的是为各项工作保驾护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助推城市规划的实现、有助于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应在城市保障方面积极探索应用范围。四、结论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有序的城市管理做保障。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模式作为集多项信息化技术于一身的创新模式,有条件也必须适应低碳城市对城市管理的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会密切关注低碳城市的建设,及时提出适当的城市运行监测保障措施。网格化管理【第二篇】网格化管理工作原则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网格化管理工作原则(一)全面覆盖原则社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应遵循全面覆盖的原则,确保管理区域无盲点,管理对象不遗漏,服务内容多元化,事务办理零距离。(二)信息管理原则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核心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运用。网格工作站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能,及时发现、收集和反馈管区内各类新增和异动信息,建立以人口信息为核心、物业信息为基础、事务信息为重点的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库,做到信息掌握的全面、及时和信息处理的高效、准确,真正确立信息管理在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指导性地位。(三)一岗多责原则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应按照一岗多责的原则履行社区事务综合管理员的职能,工作站人员要切实当好社区管理网格信息采集员、社区事务协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联络员、法律政策宣传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四)群众自治原则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推行群众自治,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引导的作用,网格管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配备原则上要实现居民化、本地化,使网格管理真正融入社区事务、走进群众心中。什么是网格化管理所谓网格,就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有一个很著名的“二、三、四”,即“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模式”。“两级政府”的提法是确立区级机关的主管政府地位,强调两级政府,也就是强调区级政府在管理区域内公共事务的独立地位,意味着具体的管理事务、管理权限,以及财政资源由市级政府向区级政府流动。“三级管理”强调街道党政机关在管理本地区事务的重要地位。虽然街道办事处在法律上不具备一级政府的地位,但是强调街道机关的管理职能和地位,意味着街道承担更加明确的协调和管理的职能,包括通过“会签”权,提升街道政府引向行政管理在区内派出机构的影响能力。“四级网络”强调居民区层次在社会管理中基础性单位的地位,通过居民区各类组织,建立起维系社会管理和稳定的网络体系。“二、三、四”模式的实质体现了上海模式的精髓,即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调控,区、街道和居民区三个层次上的组织体系成为确保社会管理的组织架构。在总的发展方向上,强调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由于街道负担过重,资源匮乏,自然将相当多的行政工作往下转移到居委会的身上。居民区层次承担过多的行政负担,从反恐到计划生育,从统战到公共安全,一切事务进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区党支部的人员素质、机构设臵和工作机制,都无法适应来之上面千条线的工作。其次,居民区内辖区事务相对单一,治理范围受限,无法履行城市社会管理的重任。最后,由于居委会在法律上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承担如此多的行政职能,必然遭人诟病。居委会过多承担国家控制的成本,又影响了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感,甚至有的地方业主不欢迎居委会设在本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城市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臵互相分离的形式。对于政府来说的主要优势是政府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如何科学划分社区网格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现的是管理手段和过程的精细化,要构建社区服务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格局,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把科学划分网格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一、做好网格划分前期的三项准备工作一是要成立专班。街办、社区(村)要成立网格划分工作专班,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二是要层层动员。街办、社区(村)要层层召开网格划分工作动员会,加强工作培训,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舆论氛围,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网格划分工作中。三是要深入调研。在开展网格划分前,各街办、开发区要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摸清辖区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辖区户数,从而确定网格数量。二、把握好社区网格划分的三个关键一是要把握好网格划分的原则。网格划分应遵循现状管理、属地管理、地理布局、方便管理、管理对象整体性等原则。凡是封闭式小区、单位自主管理的独立院落,要以新建小区、单位独立院落为单元(户)进行划分;每个社区内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能跨社区分割;对于地理布局,要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同时要兼顾建筑物、管理部件的完整性,网格的边界不穿越建筑物、管理部件;在划分网格过程中,要考虑按照路径便捷,方便管理人员实施管理,网格之间不应有漏洞,不应有重叠,网格的划分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要把握好社区网格划分的大致类型。根据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来看,社区网格类型大致是以居民区为主体的网格,此类网格按网格划分的原则和每格不低于300户的标准适度划分网格,属于建制小区、单位小区可以扩大网格户数,由明确的社会管理信息员协助网格员开展工作,这是网格划分的重点。对于以辖区单位为主体的网格,以及属于非居民区类别的其他网格。以就近纳入居民区网格为宜。三是要把握好网格划分后的初期编号工作。针对划分好的网格,要以街办为单位,对每个社区网格进行编号。具体编码规则需要等全市统一规划。三、应注意社区网格划分的二个问题一是要注意衔接的六个因素。在具体划分时应注意衔接居民小组和党支部管辖区域、物业管理区域、市容环境卫生和城管执法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区域、治安及户籍管辖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区等六个方面因素。防止因网格划分,将以上管理服务权限割裂开,考虑以上因素,便于社会管理网格化建设运行过程中,真正体现全覆盖管理,全程化服务。二是要注意科学绘制网格示意图。网格的划分最好是规则网格,可以是三角形,或者是四方形,只要能将所覆盖区域分割成若干彼此邻接不交叉的网格即可。网格划分及队伍组建(一)科学划分网格。根据全区社会管理体制网格划分方案要求,按照地理现状、方便管理、无缝对接、地域相邻、邻里相熟等原则,考虑居民的认同度、社区工作人员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网格,网格划分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区域,’不得交叉重叠。原则上按照300户、1000-1500人左右划分网格。(二)绘制网格地图。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绘制网格地图,界定网格的四至范围,建立网格档案,做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实行网格内全员、全地域、全事务管理。(三)组建网格队伍。每个网格可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及具体情况明确一名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和若干志愿者。信息员和志愿者原则上可由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警、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五员”(退休老党员、楼栋联络员、治安协管员、关爱帮教员、人民调解员)等组成。(四)明确服务内容。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每个网格员要努力做到“四知四能”(即知网格概况、知居民家情、知社情民意、知求助对象;能走访调查、能宣传发动、能解决矛盾、能赢得信任)。具体任务如下:1、负责网格内居民信息登记、社情民意收集、社会治安巡查、应急管理、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和组织居民参加活动。2、协助做好网格内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城市管理、环境卫生、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3、对网格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反馈,指导和监督网格内的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标题:网格化管理整改措施【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58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