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中国城市化绩效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市化绩效问题研究姓名:吕鑫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政治经济学指导教师:王朝明20060401中国城市化绩效问题研究作者:吕鑫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曾雪玫城市化与城镇化之辨及西部城市化道路选择-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0)本文通过对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对比分析指出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在实践中有种种不可避免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对西部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城市发展的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文章认为西部城市化必须走以大、中城市为重点的集约化道路.2.期刊论文朱杰堂.席雪红.ZHUJie-tang.XIXue-hong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取向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3(4)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对城市与城镇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与城镇化的不同内涵,结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模式,最后指出我国应该走城镇化发展道路.3.学位论文张放“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都市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思考2004该文主要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讨论都市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在对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相关理论,多中心城镇体系的理论和农村城市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推论:在多中心新城建设的背景下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将受到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双重影响.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选择一个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上海市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指出远郊区域的人口城市(镇)化在郊区化中的地位以及受到哪些影响.继而对南汇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进程进行研究,对南汇的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并重点指出海港新城的建设对于南汇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路径和发展阶段.最后对作用于南汇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力量进行总结,指出在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基本对策建议.4.期刊论文张佳勇.张明举.朱建峰.ZHANGJia-yong.ZHANGMing-ju.ZHUJian-feng异地城市化:现阶段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的选择-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7(3)重庆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和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其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作用较小,应走异地城市化和本地城市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减少总量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但由于地形限制,城市可用地很少,制约了本地城镇大规模的扩张.因此,现阶段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的主要路径是异地城镇化,其方式是发展劳务经济.5.期刊论文曾赛丰城市化定义刍议-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6)国内外对城市化概念有多种理解.作为动词,城市化应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与城市化相关的几个概念主要有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化、逆城市化.6.学位论文郭荣朝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以鄂豫陕毗邻地区为例2004城镇化研究正在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有序推进都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从生态角度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合理推进在新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则更为重要。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区)的城镇化研究正在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进行述评,然后从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入手对边缘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以鄂豫陕省际边缘区(襄樊、南阳、十堰、安康、商洛和神农架林区六地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新经济环境条件下边缘区城镇化演进趋势以及其相应的导引性对策措施。全文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四部分,主要论述边缘区城镇化理论;下篇包括三部分,主要对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有序推进进行实证研究。0前言主要介绍了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的意义和鄂豫陕省际边缘区(以下简称边区)的基本情况。1论文研究框架主要说明论文研究的基础、方法和思路。2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述评近些年来,国内外城镇化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化内涵辨析、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城市化特征研究、大都市连绵区研究、城市边缘区研究、城乡关系研究等方面,城镇化研究正在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而关于生态脆弱的落后的省际边缘区的城镇化研究至今尚没有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发展模式。3边缘区分析主要对边缘区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划分边缘区类型;分析不同类型边缘区的城镇空间效应;新经济时代边缘区是各种“流”的节点或汇聚地,边缘效应在城镇发展空间组合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4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理论框架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包括“边缘效应”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城镇发展阶段理论、互利共生理论、协同进化理论和城乡互动理论,等;其动力机制有“边缘效应”动力机制,传统经济时代动力机制以及新经济时代动力机制,尤其是在新的经济环境条件下生态环境的作用日益重要;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构建了边缘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世界城镇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充分证明了城镇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对应协调,否则,城镇化过快或滞后都会影响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历史与现状边区城镇化研究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论文在分析历史时期边缘效应对边区城镇化影响以及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边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对边区城镇化进行测评,并分析了边区城镇化滞后所带来的影响。6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演进趋势首先分析了边区城镇化演进趋势。其次,提出不同城镇化类型区的导引性对策措施。即,在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南襄盆地构建南(南阳)襄(襄樊)城市群,在生态环境条件较差的秦巴山区有重点地建设小城镇。第三,对边区产业结构重构进行分析。第四,分析了边区城镇空间演进趋势:“廊道组团效应”进一步强化、南襄城市群雏形显现、安康“Y”型城镇组团、商洛增长极、重点小城镇建设日益凸现。提出边区城镇空间重组对策:科学定位、合理规划边区城镇体系;整合襄樊、南阳、十堰、安康、商州五个地级市;充分发挥县级市和县城优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或小城市;筛选重点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强化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城镇建设;新型工业化成为边区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实行生态移民,异地致富,异地实现城镇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育绿色支柱产业,促动城镇化。7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典型城镇研究首先,对边区中心城市——襄樊市发展战略背景进行详细分析,并从生态城市角度对其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进行研究,提出:①未来城市发展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城市地域内的山水等自然环境条件,营造生态基质,架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开辟绿色斑块,形成空间开敞、完善高效的“斑块——廊道——基质”城市生态绿化网络系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惠共生,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田园化”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②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自然协调;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完善高效,园林绿化;整体协同,良性循环;等。③构建城市发展引导机制(如:规划引导机制、交通道路引导机制、政策引导机制等),使城市建设逐步转向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城市。④自然协调,规模适度的“绿心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是比较理想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之一。其次,以全国“625”工程计划——中西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地区之一的襄樊市和湖北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柳陂镇、陕西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凤凰镇为例,对边区小城镇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情况进行研究。8结论与讨论包括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有一定的新意:(1)从生态学的“边缘效应”入手,对边缘区进行重新界定和类型划分,认为“边缘效应”在城镇发展空间组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首次对生态脆弱的落后的省际边缘区城镇化进行系统研究,构建边缘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3)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边缘区城镇空间组合的“廊道效应”机制,提出城镇发展空间“廊道组团”网络模式;从微观角度提出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原则与“绿心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7.期刊论文赵晓谛约束下的选择:从小城镇化到小城市化--对苏南城市化演进的经济学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3,(3)城市化的演进形式是受一系列社会、经济、制度条件约束的.特定地区的社会群体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形成该地区独特的城市化演进形式.在城市化初期的约束条件下,苏南社会群体选择小城镇化为城市化主流形式是经济合理的,当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后,选择就将重新作出.因此,现阶段苏南选择小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主流形式具有必然性.8.期刊论文李抚生逐步推进城镇化、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推进城镇化、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为城镇化、城市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重要途径,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必须在指导方针、规划设计、法律保障、政策倾斜、财力投入等方面,精心组织、协同作战,才能取得最后成功.逐步推进城镇化、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9.学位论文田要武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思考2005该文是按照现实要求、理论基础、道路选择、推进思路的逻辑顺序展开的。21世纪是城市世纪,国际社会将城市化作为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之一,予以高度关注。中国正在急速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也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来实施。国际背景和国内实践为研究城市(镇)化提出了现实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城市研究学者和一系列城市研究理论,建国以后,城镇化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这些城市(镇)化理论为我们城镇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分析工具。我国城镇化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历程,饱含城镇化的经验财富,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基础。该文认为,跨入新世纪,我们要实施“三极强化,群体带动”的城镇化战略,一方面精心构建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组,带动我国城镇化体系走高走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样一条城镇化道路具有四个特征:城市网络化;模式多元化;新型工业化带动;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城乡统筹,城乡兼顾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最后,在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路:集中精力发展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建立区域联合与协作机制;通过制度创新鼓励人口永久性迁移;发展涉农产业,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强化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调控作用。10.期刊论文赵春音城市现代化:从城镇化到城市化-城市问题2003,(1)本文在承认城镇化是必经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前提下,分析了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全球化浪潮的城市化在21世纪中叶的中国必将全面实现;剖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冲突,认为目前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中国城市从城镇化上升到城市化的契机,提出重组乡镇企业产业布局、发挥地区工业聚集效应、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及其产业化,从而使我国的城市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c3e3c42f-c6ad-4560-aa35-9e450070011b下载时间:2010年12月7日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化绩效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1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