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
1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2《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规定的内容标准,结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的,作为全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的依据。第一部分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开设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由必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是高中唯一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必修课程(共6学分):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3个模块。必修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课程仍然以系统地理为载体,但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将原来的必修和选修部分合并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核心要求,以保证具有均衡而连贯的地理理解力。这3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选修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反映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等与生产生括密切相关的7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增进学生社会适应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所有的地理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开设顺序不作规定。一、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及说明发展倾向必修学分选修Ⅰ内容一学分内容二文科必修1必修2必修36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至少3选2)4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理科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至少2选1)2课程价值确保所有学生达到高中学业基本要求满足学生在共同学业基础上的发展差异要求满足不同学校的发展差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说明】1、高中地理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3三个模块组成。这3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必须按顺序依次开设。2、地理选修课程含7个模块:即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和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的内容是平行并列关系,不需按顺序开设。3、选修课程Ⅰ包括内容一、内容二两个部分。选修内容一是学校按学科要求必须开设、学生必须修习的模块,(也是纳入高考范围的模块);有文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必须在选修课程4、5、6的模块中任选两个模块;有理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在选修课程5、6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4、选修内容二是由各学校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各学校可视条件将“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4个模块作为任意选修的课程内容。5、建议必修课程在高一开设,每周3或4课时,4获3个学段完成。选修课程Ⅰ安排在高二开设,文科每周4课时,2个学段完成两个模块;理科每周2课时,2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建议必修模块在高一完成、所有地理选修课程在高三之前完成。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模块开设建议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必修模块采用按学段安排课程或按学期安排课程两种开课模式;选修模块一般采用按学段安排课程开课模式。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差异,参考下列三种方案,对模块教学的顺序及其课时安排可作适当调整,并合理选择地理地方课程、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最终形成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和周密的授课计划。建议各地市可以指导同一类学校在模块教学进度和授课时数上保持一致。现提供具体三种参考方案如下:方案一: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模块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必修复习周课时2244高二学年模块选修Ⅰ选修Ⅰ选修选修周课时文4444理22高三学年文(5课时/周)高三总复习4方案二:方案三: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模块必修Ⅰ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Ⅱ周课时2222高二学年模块必修Ⅲ选修Ⅰ选修Ⅰ选修周课时文4444理44高三学年文(5课时/周)高三总复习按学段安排的课程方案,每周地理不低于4课时,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一个学期完成两个模块;按学期安排的课程方案,每周地理不低于2课时,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按学期安排和按学段安排可以交替进行。各学校在制定学校课程开设方案时不得在高一结束至高三复习前中断地理课程学习。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属于选修Ⅱ的地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理地方课程由省统一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考虑到高初中地理的分工与衔接问题,建议学校在充分了解文科学生地理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设以复习有关初中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安排在相关必修模块之后学习。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模块必修Ⅰ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Ⅱ、必修Ⅲ必修Ⅲ周课时3333高二学年模块选修Ⅰ选修Ⅰ选修选修周课时文4444理22高三学年文(5课时/周)高三总复习5第二部分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要求一、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高中地理·必修1》模块教学要求“地理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模块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认识在人地关系中,人不只是被动地依赖自然环境,还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宇宙中的地球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知道天体系统的概念,能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2、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运用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并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知道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3、结合实例分析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1、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加深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例如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2、理解昼夜更替现象和周期。3、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4、知道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向,懂得运动偏向对大气环流、洋流和河流的影响。5、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指导学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的形成原因。2、地球运动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等叠加、67、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和规律。8、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9、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合成的结果,注意分析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能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3、说出地球各圈层主要特点。运用模型,配合所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1、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岩石组成的,理解岩石的分类。2、阅读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岩石名称要求学生只作一般性了解。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知道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含义以及相应的主要表现形式。2、知道内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和断层),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3、理解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4、阅读景观图片,用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知识分析常见地貌的主要成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运用图片、录像等材料,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说明地质、地貌产生及变化原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利用示意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2、理解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其影响。3、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4、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说明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5、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的风向。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知道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结合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和季节移动示意图。5、结合案例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6、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可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7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学会从气温、气压、湿度等方面概括天气特征。2、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分析不同类型锋面的天气特征。3、结合示意图分析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及相应的天气状况。4、分析案例说明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知道水循环的类型。2、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河流水与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3、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4、阅读材料,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对水循环的影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知道洋流的类型。2、阅读图片,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模式,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3、阅读有关资料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洋流按成因分类不作要求。(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举例说明某些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说明自然地理要素,例如生物、土壤、地形、气候、河流等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不要求系统介绍每一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举例说明即可。举例说明地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9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