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一、引入古诗,读懂诗题1.回顾所学,背诵古诗。(1)导入: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学过一首王昌龄的古诗,谁还记得?能背一背吗?(2)学生交流,回顾古诗《出塞》。(3)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出塞》。2.引入新课,理解题意。(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诗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2)板书诗题,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出示词卡和芙蓉图片,学生认读“芙蓉”。提示:“芙蓉”是花的名字,所以都是草字头。结合注释,让学生了解芙蓉楼所在的地点。(3)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送”的意思。提示: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的对象是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给朋友辛渐送行。(4)教师再示范,提示注意停顿,学生练读:芙蓉楼/送/辛渐。(5)激趣促学: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给朋友送别?送别的时候,诗人都说了什么?答案就藏在诗句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设计意图从诗人角度入手,引导回顾和背诵,能够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从诗题入手,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一)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提示:“平明”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2.提问: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预设:雨、江和山3.结合注释,启发思考: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提示:“寒雨”说明雨是冷冰冰的,让人倍感寒意。“连江”说明江面上也全是冷雨,秋雨连绵,一片苍茫。“夜入吴”说明雨从昨天晚上就开始进入吴地了,下了整整一夜还没有停。“楚山孤”说明山是孤零零地立在江岸边。4.明确送别时间:结合注释,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番景象的呢?点拨:理解“平明”就是天刚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送客”就是送别客人。所以诗人是在黎明时分送别朋友辛渐时看到这番景象的。5.感悟离别情:在这样清冷的天气送别友人,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联系生活经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示:凄冷连绵的秋雨,让人倍感凄清孤独。从“楚山孤”可以看出,因为朋友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所以感到楚山也孤零零的,凸显离愁别绪。6.出示“寒雨连江图”,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1)引导:对照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吗?(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这句诗的大意是冷雨下了一整夜,洒遍吴地,江面上满是凄冷的雨点。清晨送走朋友之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7.教师示范读,读出停顿和语气,学生练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点拨:诗人在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的惜别和孤独之情,所以朗读时要声音稍低,语调平缓。8.指名读,齐读。(二)学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出示“洛”生字卡片,提示:“洛”音同“落”,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各”。“洛阳”是一个地名。2.结合已学,理解“洛阳亲友如相问”。提问: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老师点拨:“亲友”指的是——亲戚朋友,“如”指的是——如果,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戚朋友问起我的近况。3.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1)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冰心”指的是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2)出示“玉壶”图片,学生观察,理解“玉壶”具有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特点。(3)提问:联系“洛阳亲友如相问”,谁能说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是诗人让辛渐转达给洛阳亲友的话,说自己的心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4.引导质疑: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王昌龄没有请辛渐给洛阳亲友捎带平安、祝福等话语,只说自己的心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为什么呢?(1)了解诗人的经历。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被两次贬官。但是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杀害。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2)思考:“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了王昌龄怎样的精神品格呢?他想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告诉大家什么?点拨:表明自己清廉正直、光明磊落、坚持操守。5.教师示范读,读好停顿和语气,学生练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点拨: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朗读时要语气沉稳坚定。(三)背诵积累1.学生齐读整首古诗,小组赛读。2.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芙蓉楼送辛渐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一、激趣导入。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2、教师范读古诗。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注释]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预设3’)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两三位同学。适当点评。)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在唐朝已经是鼎盛时期,类别有很多,有写景的《咏柳》,有抒情的,也有边塞诗,有谁能背诵一首边塞诗吗?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预设20’)1.解析试题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2.补充资料简介王昌龄。3.初读诗句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孤”——组词解读,孤单,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的景象仿佛诗人此刻的心情一样孤寂。预设2(后两句分析):好友辛渐就要回去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孩子们,我们猜想一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可能会问些什么?王昌龄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却只叮嘱了辛渐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和典故。)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预设:10分钟)师:你们的想象真的是很丰富,现在把整首诗的意思连在一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看看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补充资料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的品质。指导学生再读,知道了意思,体会了心情,读出味儿。)预设: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写到黑板上。王昌龄面对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面对这样沁人心脾的诗句,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孩子们,你们可以闭眼想象。(师配乐朗读。)美妙的音乐,也想为你们的声音服务,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指名配乐朗读。)四.反馈检测,熟读成诵。(预设7’)师:孩子们,我们试着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吧。(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谁愿意来挑战一下,第一关:跟老师对诗句。(指名1——2名学生。)第二关:老师跟你对诗句。(学生先读诗题、作者和前两句。)第三关:我会背。(指名全诗背诵。)机动环节:1.短暂的一节课的师生关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情意并没有结束。李老师马上就要走了,你有没有想对李老师的话。(指名交流,指导学生创编
本文标题: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21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