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经办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引智工作成-2-效明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转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工资分配关系逐步理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我省崛起新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完成数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30235城镇登记失业率(%)53.31五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200239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5060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630132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40026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300372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80170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170177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4260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095“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3-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和改善民生,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随着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将长期保持较快增长,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了供强大动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法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和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就业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方面还有待加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和社会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资源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各项任务需大力推进,《公务员法》配套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务艰巨,劳动关系矛盾进入易发期和多发期,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现象时有发生;公共服务机构有-4-待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基础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加快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局面。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发展环境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发展主线,着力解决“十二五”期间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人事制度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建设,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人为本。把服务发展和保障民生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5-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统筹兼顾。从省情出发,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坚持观念更新与工作创新相结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体制机制,变革管理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把握好改革的力度、时机、节奏,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基础。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基础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工作体系、人员队伍和信息网络,实现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二)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就业动态清零。计划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0亿-6-元,贷款回收率保持在95%以上。——社会保险体系更加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万人。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5%、70%、70%。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3700万张。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力争在2015年达到15%~20%左右。——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4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38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9%,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6人,人才贡献率达到34%。——人事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务员配套法规和科学的分类制度。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并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军转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退役军官安置制度不断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7-——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政策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更加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基本建立,正常增长机制逐步完善,工资支付监控和保证金制度普遍建立,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市、县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左右,努力实现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差距。——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全面推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全省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以上。继续推进集体合同五年覆盖“彩虹计划”,完善集体协商机制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将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向街道(乡镇)和社区延伸。全省基本完成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建设,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8%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基本建立,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公共服务更加便捷。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机构健全、设施完善、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操作规范、服务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8-专栏2:“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指标2010年基数2015年目标属性一、就业1、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35235预期性2、城镇登记失业率(%)3.314.5预期性3、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720800预期性二、社会保障4、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609860①约束性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722000预期性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4470②4500③约束性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65280约束性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372400约束性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70200约束性10、社会保障卡发卡数量(万张)——3700预期性三、人才队伍建设11、人才资源总量(万人)451548预期性1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177238预期性13、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60120预期性14、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3246预期性四、工资和劳动关系15、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率(%)12.513预期性16、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596预期性17、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5080预期性18、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598预期性注:①860万人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30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0万人。②包括新农合参保人数3144万人。③包括新农合参保人数3150万人。-9-三、主要任务(一)就业1、努力扩大就业。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继续将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和就业指导,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功能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培育和规范劳务派遣工作。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注重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疾患服务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组织起来就业。进一步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站)作用,加强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投入,培育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2、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和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正确处理劳务输出与省内增岗的关系,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在保证省内用工的基础上,巩固扩大跨省劳务输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技校学生在省内企业的就业率。做好失地农民就业援助工作。-10-专栏3:促进充分就业行动计划01.扩大城乡就业规模。以项目带动发展,努力扩大就业总量。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35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02.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为城乡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失业登记、创业指导、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等服务。03.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实行精细化、长效化的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04.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以小额贷款为抓手,大力推进创业促就业。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全方位、阶梯型创业孵化服务体系。05.
本文标题: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4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