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过 秦 论【范例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过秦论【范例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过秦论【范例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第一篇】抛砖引玉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1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指点迷津重点:1、了解作者贾谊。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1篇政论”。分上、中、下3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大意略)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参考资料,少熬夜!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6、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凝缩,如上句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7、正确理解本文中的繁笔写法。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过秦论》教案【第二篇】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2、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3、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参考资料,少熬夜!比论证的写作特点4、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四)美育渗透点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教学重点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学法指津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参考资料,少熬夜!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习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参考资料,少熬夜!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过秦”课本注释1,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二、概括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讲读课文(一)诵读第1段。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二)诵读第2段。√三一刀客★√1、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明确: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参考资料,少熬夜!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秦之扩张——所向披靡——强3、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三)诵读第3段。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2、划分全段层次: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明确: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明确: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秦之统一——势如破竹——盛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明确:施行暴政,“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明确: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秦之覆灭——施暴政——怨声载道——亡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四)诵读第4段。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这说明了什么?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明确:“仁义不施”。参考资料,少熬夜!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7、这说明了什么?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秦之覆灭——起义军——一败涂地——亡(五)诵读第5段。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
本文标题:过 秦 论【范例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87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