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HJ 442.2-202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二部分 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442.2-2020代替HJ442-2008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ffshoreenvironmentalmonitoringPart2dataprocessingandinformationmanagement(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20-12-16发布2020-03-01实施生态环境部发布i目次前言............................................................................................................................................Ⅱ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监测数据信息与数据处理.......................................................................................................15数据审核....................................................................................................................................36数据审核问题判断及处理.......................................................................................................57数据报送....................................................................................................................................68数据存档....................................................................................................................................6附录A(资料性附录)数据报表...............................................................................................7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规范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可比性和代表性,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08年,原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修订后标准由下列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第三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第四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第五部分近岸海域生物质量监测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第七部分入海河流监测第八部分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监测第九部分近岸海域应急与专题监测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本标准作为修订后标准的第二部分,针对数据处理、统计、审核与提交内容,主要修订以下几方面内容:——完善了数据处理、数据报送和数据存档部分;——增加了数据审核、审核问题判断及处理。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废止。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16日批准。本标准自2021年03月0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1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审核与提交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水质、沉积物、生物、生物质量)、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突发性应急事故监测和专题监测等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4883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HJ168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442.6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HJ442.10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监测数据完整性monitoringdataintegrity监测数据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包括采样、保存、分析过程的全部信息。4监测数据信息与数据处理4.1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应能够正确记载数据量值、有效位数和产生的相关信息,包括采样、运输保存、前处理、分析方法、样品稀释或浓缩倍数、量器和仪器、校准、分析等相关过程的信息。原始记录表示测试结果的量纲及其有效位数,应参照分析方法中具体规定填报。若无此规定时,一个数据中只准许末尾一个数字是估计(可疑)值。有效数字位数根据所采用的测定方法、使用的仪器设备精度及待测物质含量确定,容量法和重量法可有4位有效数字,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等通常最多只有3位有效数字,当待测物质含量较低时可能只有1位有效数字。带有计算机处理的分析仪器,其打印或显示结果的位数2较多时,不代表其有效位数的增加。在使用多种计量仪器的一系列操作时,分析结果有效位数由有效位数最少的计量仪器决定。分析结果的有效保留的最小数位不能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最小数位。原始记录中,低于检出限的测试结果,用“检出限(数值)”加L表示。4.2数据修约数值修约执行GB/T8170,对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GB/T4883。进行监测数据修约时,遵守四舍六入五逢双的原则,即拟舍去的数字中左边第一位小于5时舍去,大于5时进1,等于5时左边第一个数字后不全为0时进一位,全部为0时拟保留末尾数字为奇数进1,末尾为偶数舍去。4.3监测数据平均值计算4.3.1平均值及有效位数保留a)监测项目的平均值以算术平均值计算。b)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2量参加统计计算;c)pH值平均值一般以算术平均值计算;参加平均的pH测定值存在大于7和小于7的情况下,当一组数据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大于2时,应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当中和后氢离子过剩时:niininiiiiiVOHVHVA111][][=n][][=11niniiiOHH(1)2)104(lg=142平均AApH(2)当中和后氢氧根离子过剩时:niininiiiiiVHVOHVB111][][=n][][=11niniiiHOH(3)2)104(14=142平均BBpH(4)式中:平均pH——参与统计的所有样品的pH值平均值;n——样品个数;iV——第i个样品的体积;iH][——第i个样品的氢离子活度;iOH][——第i个样品的氢氧根离子活度。3d)海洋微生物等特殊项目(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等)的均值以几何平均值表示,其他叶绿素a、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潮间带生物等项目的平均值以算术均值表示,参见HJ442.6相关要求;e)计算监测结果时,数据修约至与参加计算的数据中规定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的数位一致;f)4个以上同一正态分布总体的监测数据,参加计算数据有效位数不一致的情况下,允许在最少数位基础上多保留1位。4.3.2单次监测点位(断面)测定值的计算单次海域监测点位测定值按照先计算采样点位各层次平行样品的平均值获得各层次的测定值,再计算不同层次测定值的平均值的方法处理。单次监测断面测定值为各点位测定值的平均值。单次海域监测及河流断面测定值为计算区域、流域和年度等均值的基础。4.3.3单次监测区域(或流域)均值的计算单次监测区域(或流域)平均值为各点位或断面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4.3.4点位(断面)年度均值计算点位(断面)年度均值为年度内各单次点位(断面)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4.3.5区域(流域)年度均值计算区域(流域)年度均值为各点位(断面)年度均值的算术平均值。5数据审核5.1原始记录和数据审核监测数据审核是对所有监测信息的全面审核,针对监测结果信息的准确性、精密性、合理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包括确认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交接、分析方法、前处理、分析过程与记录等全过程。审核依据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和监测规范的相关规定。原始记录经三级审核后生效,分别由分析室负责人根据样品交接记录、实验记录和自控结果等进行实验室内测定的准确性、精密性等审核;质控人员通过采样、交接、分析和分析他控等记录进行全过程的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可追溯性审核;项目负责人根据采样至分析全过程、历史比对(或样品来源分析)进行监测数据完整性、结果合理性和一致性审核。5.2报送数据的审核负责数据报送的部门,根据相关监测报送要求汇总监测数据产生过程中的所有原始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监测实施方案、采样记录、样品交接记录、分析原始记录、相关质4控结果及记录等有关原始材料和记录。汇总后的相关记录和评价结果由汇总部门按照上报要求进行结果录入或导出的审核。报送数据经汇总部门人员校对、部门负责人审核及单位负责人审定。5.3数据审核要点相关部门或单位在数据审核时,至少对以下方面进行审核:a)数据报表的监测数据完整性:对照监测方案对整理后的监测数据量进行核对,应覆盖所有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b)监测信息一致性:对照采样原始记录和监测方案对监测点位信息进行审核,确认整理的监测数据是对应监测点位的监测结果;对照采样原始记录、运输及保存记录、交接记录和分析原始记录对样品信息进行核对,确认监测数据是对应层次、样品的分析结果;c)监测日期:对照采样原始记录进行审核,确认监测日期与采样原始记录所记录的监测日期一致;d)报表项目名称:对照监测方案对项目名称进行审核,确认所监测的项目符合监测方案要求;e)监测项目单位:对照分析原始记录对项目单位进行审核,确认项目单位与分析原始记录一致;f)分析方法及检出限:对照监测单位的分析方法和检出限以及监测规范对分析方法和检出限进行核对,确认分析方法符合监测规范要求,未检出项目所列检出限与实验室检出限一致;g)数据有效位数:参照HJ168和采用的分析方法,检查和核对各监测项目的检出限数据有效位数,确认数
本文标题:HJ 442.2-202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二部分 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98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