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XXXX师资培训教育学-XXXX师资培训教育学
教育学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育理论教研室徐漫玲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一、教育的本质:育人•考点一:教育的起源问题•掌握教育起源的学说:每种学说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并能对其进行辨析。•神话起源说神创造万物•生物起源说动物也有教育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模仿产生教育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劳动马克思主义学说•交往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交往活动叶澜•考点二:教育的发展(每个阶段所处的历史时期、教育特色都要清楚)•原始教育:非独立性、原始性、全民性【教劳结合】•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劳分离】1、学校教育的产生2、教育内容3、教育目的4、教育对象此处考核点很多,注意细节问题的掌握。·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教劳结合】注意把握现代教育中两种不同形态教育的共同点,找出其本质的不同。•考点三:教育的内涵•1、掌握教育概念的发展,分清“内发”和“外铄”;•2、教育的定义:广义和狭义,如何理解。•3、教育的本质:育人(教育是人类社会独特、永恒的现象)•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影响人的身心两方面•人类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功能一、社会功能1、政治功能: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2、经济功能;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科技的生产与再生产。二、个体发展功能1、个体发展的含义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各自的作用。遗传: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对个体发展起巨大的制约作用,潜移默化。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个体发展的程度,将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3、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如何促进?)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掌握每个阶段的历史时期,著名作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萌芽阶段:《学记》《论演说家的教育》•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发展阶段:杜威等•当代教育学发展•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社会科学,兼有人文学科的特点;•理论学科,实践性极强。•教师必修课。第二章教育目的•一、区分三个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规定,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理解以下三方面)•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2、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时期内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功能•一、结构•素质要求:全面发展•角色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功能•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三、教育目的的确立•1、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2、客观依据:社会制约性、儿童身心发展制约。•3、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近代中国的四个学制•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教育方针及教育目的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把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性质•“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途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5、落实教育目的注意的问题。第三章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理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二、学生发展•1、学生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2、学生发展的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分别理解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人的发展是这四个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例分析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用以上的观点来分析。学生的学习•一、理解学生学习的实质•1、人和动物的学习•2、学生的学习•二、学生学习的方式•1、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理解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2、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四章教师•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个体性和集体性。•二、教师职业角色•教育者;文化的传播者;研究者•三、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素质•1、专业道德•2、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特定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一般文化知识•3、专业技能•二、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师生关系一、关于师生地位问题的不同观点:1、教师中心说2、学生中心说3、教为主导、学为主体4、双主体二、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1、专制型2、放任型3、民主型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发扬教育民主、善于控制自己)师生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2、义务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权利;受教育的保障权:学习机会权、学习条件权、学习成功权受教育的自由权:免于恐惧的权利、免于歧视的权利、免受控制的权利2、义务第五章课程一、课程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尤其是要加深对广义课程的理解。1、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影响。2、狭义: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教科书中。二、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显性与隐性•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1、社会•2、科技•3、学生发展•四、现代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学科教学为核心•2、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学生认知和情感为核心•3、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重大问题为核心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权利主体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定课程门类、课程设置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年编制。•课程标准: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与教科书课程资源•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要素及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狭义;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包括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条件性课程资源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学生现状•师资条件•学校特色•社会需要第六章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本质•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从以下方面把握:•1、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2、教会学生学习;•3、育人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的本质是认识活动。•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二、教学的任务(全面发展的任务)•1、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2、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4、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教学原理(要求理解每一条原则的涵义、在实践中的贯彻要求)•(一)、科学性原理•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发展性原理•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三)、主体性原理•启发性原则•(四)、育人性原理•教育性原则•(五)、反馈性原理四、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基本特征---班、课、时3、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按教学任务分;按教学方法分课的结构:教学环节、步骤4、优点、不足第七章教学实践•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反思总结•二、教学策略(如何教)•1、口头语言表达•2、板书设计策略•3、多媒体应用策略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五大类:1、语言传递的方法2、直观感知的方法3、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5、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要求:了解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及不足之处。例: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教有常法而无定法教学评价•一、不同的评价•1、按功能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按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内评价•注意:常模参照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二、评价的作用•导向、鉴定反馈调节、激励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考试的标准与条件——学科教学目标•考试工作的基本阶段(确定测验目标、科学命题、确定考试方式、组织考试、评阅试卷)•考试的总结分析试题质量分析: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如何评价学生成绩?第八章班级管理一、班级组织的产生及发展二、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1、整分合理论•2、人本管理理论•3、实际锻炼理论•4、调节控制理论•5、整体育人理论•把握每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三、班级管理的内容•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舆论的良好的班风、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班级的制度有哪些?•班级的教学管理•班级的活动管理•四、班主任的角色及工作方法•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也是德育的方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说理教育法•奖惩激励法•目标管理法•因势利导法•心理疏导法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内涵(理解大德育的范畴)•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二、德育原理(内化为信念,外显为行为)•1、学生品德的形成(教--悟--化内化)•学生品德是在主体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环境地中形成的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外界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2、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3、学生品德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内部矛盾斗争形成的。•主体内部原有道德状态与新的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三、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途径——全方位德育意识•2、方法•了解德育的新方法•四、我国德育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改?问题有哪些?•五、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六、改革的思路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一、教师教育研究及意义•1、教师教育研究的内涵和特征——和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有何不同?•2、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研究?•二、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整理分析•表述成果•三、教师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统计法•四、校本研究•1、校本研究的特点及类型•2、校本研究的基本因素•3、校本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表述第十一章基础教育改革•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人本主义理念•建构主义理念•多元智力理论•三、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1、改革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建国以来七次大的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五、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宏观趋势•学制改革特点•课程改革取向•教学改革态势
本文标题:XXXX师资培训教育学-XXXX师资培训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1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