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2、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出示学习目标: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一)猜想。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参考资料,少熬夜!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二)操作验证。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2、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3、电脑演示操作(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闯关1.1、填表。(课件)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参考资料,少熬夜!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闯关3.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高就是()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乘(),用字母表示是()。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立方厘米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3、我是小法官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4、填空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2、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四、课堂小结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五、布置作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1)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教学目标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重点难点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情景导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参考资料,少熬夜!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新课讲授1。教学例2。(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2。归纳正数和负数。(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4+4151负数有:—7?3正数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正数:+8负数:—8+4—4+20xx—20xx+500—500+100—100+20参考资料,少熬夜!—2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教学内容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重点难点认识数轴、0。情景导入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新课讲授教学例3。(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答案:1。略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参考资料,少熬夜!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教学目的: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8+-+0-82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二、新授:(一)教学例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2、出示例3:(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二)教学例4:参考资料,少熬夜!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7、练习:做一做第3题。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4、5题。2、练习一第6题。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四、全课总结(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第二课教学反思: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和—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2、渗透负数加减法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参考资料,少熬夜!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
本文标题: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24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