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文化生活》教材介绍朱老师文化培训稿(0705)ppt-
《文化生活》教材介绍朱明光有关课程、教材和教学的一些问题如何认识《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一如何理解教材的体例规范、逻辑结构和内容目标。二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辨点”。三一、如何认识《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1.1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1.2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把握课程定位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科学地认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是整合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明确课程所采用的文化概念,是以党的基本纲领对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依据的。1.3课程的基本目标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3课程的基本目标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学生懂得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二、如何理解教材的体例规范、逻辑结构和内容目标。2.1教材编写的体例教材层次结构的设计,体现了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的追求。活动框的设计反映了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既致力于提供基础性知识,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识的过程。各种栏目的设计既丰富教材的信息量,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又关照不同学生的差异。综合探究的功用,在于展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2教材的逻辑结构图示1:框架结构的整体设计第三单元怎么看: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生活中国文化第一单元是什么: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单元为什么: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文化一般2.3各单元的内容结构图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图示2:内容结构图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予经济和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浏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单元基本概念图解图示3:文化与文明—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与文明同义。文化与自然相对应,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产物;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以表达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精神文化,与精神文明同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物品的生产和享用。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事务的管理机构等。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图示4:内容结构图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媒介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的传播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创新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具有继承性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文化多样性主要针对民族文化而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的所在。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继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面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人类文化的发展本单元的概念关系图示5: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发展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传播:横向积累的过程文化继承:纵向积累的过程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础(源泉、动力、目的、标准)。交流、借鉴和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新文化的诞生、旧文化的破除——不同观念形态的文化某种先进文化的发展——同一观念形态的文化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变革。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图示6:内容结构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本单元的概念关系图示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文化根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点和作用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时代意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表现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图示7:教材内容结构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文化建设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什么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大众的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提高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建设。在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本单元的概念关系图示8: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根本目标和任务:培养“四有”公民。弘扬主旋律: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提倡多样化:鼓励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教学的全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文化概念,这是本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教材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前后重复,实际上是内容目标的意义有所不同。需要面对的两个问题三、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辨点”?凸显观点;关注过程。这是编写新教材的基本理念,也是把握教学重点的基本准则。问题之一,如何把握教学的重点对重点的确认,不宜简单地归结于学科理论意义上的“知识点”或“考点”。对重点的操作,不能机械地通过知识点的圈定“划出来”,而需要在综合把握“观点”的视野中“讲出来”。第一种情况:知识点本身不一定是讲点,支持观点的知识点才是讲点。要注意避免迷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遴选什么知识点作为讲点,如何把握其意义和价值,学习探究之所以不同于学术探究,本课程的知识点之所以不同于历史课、语文课、艺术课的知识点,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此。第二种情况:观点本身固然是讲点,支持观点的案例素材也应成为讲点。从达成观点的效果来看,“讲事”与“讲理”殊途同归。这不是“不明事理”,而是“以事明理”。当然,同样要注意的是,不能就事说事,而要就事说理。说同样的“事”有不同的学科之理,政治课之所以不同于历史课、文学课、艺术课,也在于此。第三种情况,案例素材本身不一定是讲点,发掘素材的意义才是讲点。凡属常识性素材,教师们感到意犹未尽者,可以自行补充;随着实践发展有新的数据可替代教材中采用的数据者,可以自行更新。但为支持相应观点而引申、提炼、发掘的意义及其过程,则作为讲点,一般是不能省略、也是不宜变更的要求。小结就教学过程而言,面对“讲什么”和“如何讲”、“泛泛讲”或“不必讲”等问题,教材留给教师掌控的空间是很大的,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是很多的。就评价标准而言,以基本观点的树立为根本,教材所提供的内容目标又是明晰的,可操作、可把握,无需“深挖洞、广积粮”。所谓难点,大体有这样两种表现:一是难在理论意义的理解上,二是难在深浅程度的把握上。问题之二,如何把握教学难点重要的是找准“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的原因,进而找到使“难点”不成其为难点的方式。一种“制造难点”的思维定势那种把概念的定义奉为“神圣”的思维定势,说到底,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教学观念问题。对形成正确的概念或正确地运用概念的要求没有错,错在过分专注于对概念定义的要求。概念的确立是重要的,但其准确与否、成效如何,取决于能否用以把握住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取决于能否背下它的定义。“淡化定义”的理由着眼于学术规范,不便定义;着眼于目标设置,不必定义;着眼于目标实施,不宜定义。小结采取“淡化定义”的方式,从本原上化解了因“抠概念”“背概念”而导致的许多难点,其实就意味着找到了在具体操作中“突破难点”的真正有效的办法。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评价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判断应该来自于实际能力的表现,显现于对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注重辨析,是体现教材形式创新的重要标志。问题之三,如何把握教学的“辨点”。注重辨析,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把握辨析,要优化辨点的选择。并非所有辨点都是有意义的或具有同等意义。围绕观点、服务观点,是选择“讲点”的根本依据,也是优化“辨点”的根本尺度。把握辨点,要讲究辨析的设计。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确定型的;一种是不确定型的。无论哪类,都要有合乎现实生活逻辑的内容,力求使思维活动具体化,而不仅仅是学科式的演绎或归纳。把握辨点,要慎行辨析的操作。把握准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关系。掌控住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处理好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总结展望未来的工作,路正远,题更难,依然需我们编写团队与广大教师共同直面。但无论面临什么挑战,课程改革的进程不可逆转,《文化生活》教材作为其标志性的成果,必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你们的期待。
本文标题:《文化生活》教材介绍朱老师文化培训稿(0705)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2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