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4篇】
好范文解忧愁1/20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优质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第一篇】设计意图: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好范文解忧愁2/20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教学方法:1、诵读、质疑、探究法。(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好范文解忧愁3/20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后,老师范读(或放录音)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预设字词质疑: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乾坤:天地。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轩:窗户。涕泗:涕,眼泪;泗,鼻涕。)(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好范文解忧愁4/20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三、探究学习(一)、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1、小组合作探究:从诗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学生回答的要点:描绘诗歌画面: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只见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昼夜漂浮在湖上,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好一个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天地下,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越发显得孤单渺小,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泪纵横。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好范文解忧愁5/20(在学生体悟诗中的情感时,教师相应地提供写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2、明确要点:(板书)自然景物岳阳楼洞庭水壮阔广大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亲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穷困潦倒)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国家危难,百姓涂炭)3、背诵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二)、自主探究:1、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好范文解忧愁6/20(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问有:1)作者第二联所描绘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浑壮阔,是否与第三联所抒悲凉情感不相协调呢?这怎么理解?(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洞庭湖壮阔之景让诗人杜好范文解忧愁7/20甫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孤独,这是一种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诗人触景伤怀,用了壮景衬哀情的手法。)2)、诗的开头好像是高兴的,但后来却如此悲伤,开头是否与后来的情感不协调?简要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四、课堂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充分地表现出杜甫沉郁的风格。(过渡语:同样是登岳阳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诗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好范文解忧愁8/20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学生回答的要点):诗境:1、李诗写出山水景物宏丽美好,重点突出岳阳楼的高,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诗写出洞庭湖之阔大,表现出壮阔博大的诗境。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好范文解忧愁9/20郁顿挫来概括。五、布置作业1、默写《登岳阳楼》2、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学情分析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3、重点难点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范文解忧愁10/20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好范文解忧愁11/20下文蓄势。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五、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好范文解忧愁12/20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好范文解忧愁13/20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
本文标题: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27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