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教案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教案【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教案”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必修二地理的人口变化分为两个内容,名字相似,教案却大相径庭。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教案,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带来一些帮助。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教案: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课标分析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A、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B、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C、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D、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把这三点放在一个“课标”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要注意这点。二、教材分析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三、学情分析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参考资料,少熬夜!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人口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也是普遍被关注的问题.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虽然在初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因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较大,且还不能形成知识结构,需合作学习,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3、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4、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3、结合调查分析,利用乡土地理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3、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五、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六、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九、课时安排2课时十、教学过程参考资料,少熬夜!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与备注导入播放视频:世界人口的增长给出问题:材料中说明了世界人口的什么特点?带者问题看视频初步概括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视频内容丰富易激发学生兴趣,带者问题观看其目的性强,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特点引导读图:课文图“10万年来人口增长”结合地图册“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1、两张图有何异同?2、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哪个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3、图表示出第几次科技革命人口最迅猛增长?4、对比农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加快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独立读图思考,并阅读课文相关内容,以四大组为单位竞争回答或补充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读图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2、人口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特点过渡:近100年来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长吗?引导读图:图“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1、图中哪3个大洲人口数量增长较多?2、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3、为什么近50年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以欧洲为例)4、为什么近50年来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以亚洲为例)过渡: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不同,人口政策也有所差别,引导读图及阅读部分并思考:5、表中有几个发展中国家?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增长率。6、假若把我国的人口政策与日本对调,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合作探究:分2大组各讨论一种地区,组内以4人为单位。讨论分析,组间交流,得出结论归纳两大洲人口增长的共同影响因素阅读并分析图表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培养读图分析与挖掘信息的能参考资料,少熬夜!力,明确人口基数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分摊任务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突显两大洲的可比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学会分析与归纳人口增长区域差异的原因,并能理解区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假设具极端性,易激发学生兴趣,能深刻理解不同地区人口问题,辨证地看待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3、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2、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3、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特点4、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简介人口增长模式引导读图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间有什么关系?2、图中有哪几种人口增长模式?各有何特征?对应图中横坐标给出表格3、人口增长模式是如何实现转变的?为什么?引导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并给出要求:A.把表“芬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转变”绘制成曲线图B.完成活动第1题指导评价展示曲线图过渡:从古到今生产力水平不同,不同地区之间同样存在差异,请分析判断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给出资料:“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自主学习:读图并完成上表。分析利用案例1,并绘制曲线图合作探究:结合学生自己绘制的图与表格分析模式的转变与各个指标的变化关系。分析并归纳模式转变的原因及找出主要原因,完成活动第一题。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世界中国利用图对应判断以上四种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填表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图与表转换,锻炼动手绘图能力进一步理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生产力水平是主要因素参考资料,少熬夜!明确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乡土地理探究过渡:我国在2000后以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而我国领土广阔,区域内部还是有差别的,可知泉州地区是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课前布置的人口调查:引导分析:1、调查的结果说明了泉州的人口的自然变化有什么规律?给出资料:“1965-2006年泉州地区人口自然的变化情况”并转化为曲线图。引导分析:2、1965年与2006年泉州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各项指标有何特点?分别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3、两种模式如何转变?原因是什么?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与芬兰是否相同?延伸:泉州的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了,计划生育政策也习以为常了,有人说计划生育可以松一口气了,你认为呢?除此以外泉州已经没有其他人口问题了吗?课外调查调查内容为:1、你的爷爷或奶奶的亲兄弟姐妹有几个?2、你的父亲或母亲的亲兄弟姐妹有几个?3、你的亲兄弟姐妹有几个?4、最近几年结婚的某一亲戚一般生几个孩子?读图表分析合作探究讨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写成小论文。结合乡土地理进一步巩固与延伸,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中处处皆地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强调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关键作用进一步重视我国我区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增强人口要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意识,增强法制意识。课堂小结:略课堂课后练习:略板书:略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教案:人口的空间变化1.2人口的空间变化目标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参考资料,少熬夜!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巩固教材-稳扎稳打1.关于人口的迁移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方式B.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范围内发生改变C.人口迁移扫指的是国内人口迁移D.到外地旅游也是人口迁移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C.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D.拉丁美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正确的是()A.自然环境的变化B.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C.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D.由于身体疾病的原因4.关于我国古代人口迁移说法正确的是()A.夏朝到周朝我国的人口重心均分布在黄土高原B.东汉末年,南方的居民开始陆续北迁C.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3左右D.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争不断发生,人口数量减少5.下列关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说法是错误的()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东移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部和西部6.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A.由农村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重难突破—重拳出击1.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而且频率。()参考资料,少熬夜!A.增加,减慢B.增加,加快C.减慢,减慢D.减慢,加快2.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确定3.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因素B.婚姻家庭因素C.经济因素D.政治因素4.造成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人口大量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人们被迫迁往他区B.战争频繁,社会不稳定,人们为生存被迫迁移C.经济发展,收入增多,人们有条件外出旅游D.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人们想法外出打工谋生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开始通航发电,预计2009年全部竣工。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时,库区移民人口将突破113万。根据材料完成5~7题。5.影响库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原因B.交通发展C.国家政策D.文化传统6.对库区人口迁移方向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B.由农村向城镇迁移C.由城镇向城市迁移D.由农村向农村迁移7.这种人口频繁地迁移现象,在我国最早开始于:()A.秦汉时期B.“安史之乱”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放松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控制B.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C.压缩城市人口规模的需要D.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巩固提高—登峰揽月1.回答下列问题:(12分)(1)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的大量增加。(2)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的主要流向一是从____到____;二是从_____到_____和______。(3)和以往不同,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参考资料,少熬夜!其目的主要是_____和_______。(4)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38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