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法学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二、整体感知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参考资料,少熬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⑴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提示: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三、布置作业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斯是陋室()⑶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2、翻译下列句子。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熟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资料,少熬夜!的结论。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⑴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⑵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3、拓展延伸:⑴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⑵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4、指导背诵: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5、总结全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1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身低微层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终有所成深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道理分析反面推论:国家兴亡教学探讨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一、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二、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设疑猜谜: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找出疑难问题。(三)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1、重点词语解释。(1)郑人买履。(2)郑人有欲买履者。(3)先自度其足。(4)而置之其坐。(5)至之市。(6)而忘操之。(7)及反。(8)市罢。(9)遂不得履。(10)何不试之以足。(11)宁信度。(12)无自信也。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参考资料,少熬夜!(1)而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3、一词多义。度:(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之:(1)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3)何不试之以足。而:(1)而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4、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五)疏通文义。1、理解句意。2、讲故事。(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六)分析课文。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三一刀客●(不应该的失误。(七)兴趣作业: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创意说明:诵读是最古老、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学习《论语》这样语言简练、含义深远的文章,就该是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读出书声朗朗的课堂新参考资料,少熬夜!气象。教学步骤: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二、听读,体味。1、听读第一遍,标记字音。自由练读,读准字音。2、听读第二遍,标记节奏: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4、听读第四遍,听气韵。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三、表演读、诵。要摇头晃脑地读,要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参考资料,少熬夜!本的充分阅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教学的思维轨道上来。)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2、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提供相关材料,有利于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主题。有条件的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获得有关材料进行学习,这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B: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以便帮助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演示)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参考资料,少熬夜!、夜航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详写3、4、5略写1、2、4、7(本文篇幅相对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理清脉络,分清主次,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49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