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篇】学习目标:1.积累、理解成语。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教学时数:4课时。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参考资料,少熬夜!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4、第四则:罔:______殆:______翻译本则()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固定句式“……也……”译作“……是……”翻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参考资料,少熬夜!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第三课时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1、第六则:贤:齐:内:自省:翻译:()2、第七则:三:行:焉:其:善者:从:改之:翻译:()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3、第八则: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翻译()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4、第九则:岁寒:然:后凋:翻译:(5、第十则:以:行:其:欲:加:于:翻译:()这一则的成语是()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第四课时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参考资料,少熬夜!步)(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3)焉: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5)固定句式: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篇】复习导引(一)复习目标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二)复习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三)复习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第21课风筝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1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第22课羚羊木雕1.可以分角色朗读。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第23课散步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⑧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参考资料,少熬夜!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诗两首(《金色花》《纸船》)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第24课《世说新语》两则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关于课后练习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参考资料,少熬夜!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课文,体会母亲和儿女之间深沉的爱,体验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2、积累、体会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从朴实的句子中体会深沉的感情,从痛苦的回忆中领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本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知道些什么?(史铁生,现代著名作家,今年55岁。20岁时高位截瘫,后发奋写作。现为北京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等。)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本文写了什么?(作者在秋天怀念自己的母亲。)请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作者为什么要怀念母亲?他怀念母亲的什么?)这里有一段话,是写作者母亲的。同学们想听听吗?(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史铁生摇出轮椅动身前,他的母亲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50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