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精编5篇
写作好帮手1/1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精编5篇【导读】这篇文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1预习情况:通过导学资料,自主学习相关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教学作文吧目标:1、通过书下注释,自主学习诗歌内容,背诵全诗。2、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角度,并运用其赏析诗歌。3、深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文本进行赏读。教学流程:一、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导入:旧诗导入(二)一读:读出节奏1、指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首诗歌,纠正节奏、停连。2、教师范读。写作好帮手2/173、学生齐读。(三)二读:读出隐含内容结合书上注释和课件提示,尝试弄懂全诗大意。圈出疑难,班级交流、(四)三读:读出情感。1、提供赏析角度。2、小组讨论交流,交流赏析。二、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形式同上。三、深入文本意象,感悟诗人诗情。任选两首诗歌中的意象,把自己换位到其中,结合诗歌内容,参考给出的例句,发挥想象,可从听觉、视觉等感官出发,以诗中意象为第一人称,通过补全独白的形式,来诉说诗人心中的情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全诗2、通过析读,了解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3、通过赏读,体会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写作好帮手3/17教学难点:了解典故作用;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方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哪个吗?这个节日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提到重阳节,人们都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登高思乡,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的这一天却是行军他乡,他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岑参和他的诗作。二、预习了解1、预习诗歌,提出疑问。2、诗人简介。三、以读悟诗1、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2、有板有眼地读读准节奏。3、有情有味地读朗读古诗要做到有情有味,就是要处理好语速、语写作好帮手4/17气、语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理解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自己对照课文注释和提示语独立学习,疏通文意。四、合作探究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1、重阳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2、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3、你认为第三句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4、展开想象,你能描绘出最后一句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吗?五、拓展积累我们一起看看作者其他的著名作品。六、课堂小结岑参随军奔波,辗转南北,有感时局动荡,怀想亲朋好友,遂和泪带血,饱蘸情思,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诗篇。一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仅仅20个字的绝句,同样是重阳登高,因为故园战乱未平,因为写在行军路上,写出了与其他重阳节诗作不一样的荡气回肠。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写作好帮手5/17美的意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过程和方法:1、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学习全过程;2、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学情分析: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对于从小学一路走来的七年级同学而言,古诗学习、背记已成常态。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教学重点:诵读,体会音韵美;品位,体会意境美教学难点:写作好帮手6/17进入意境,感受诗人通过菊花表达复杂情感的手法的妙处。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登高、饮酒、赏菊)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作者(出示课件)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写作好帮手7/17现存诗403首。三、文本链接(出示课件)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四、整体感知1、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教师范读。学生依此正音、停顿。3、检查读书效果: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______,从本诗、、、等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4、理解诗句大意。①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②小组合作,疏通文意。③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④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5、教师明确(出示课件:)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写作好帮手8/17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五、诗歌精读1、齐读全诗2、解题: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3、“强欲登高去”,“强”当何解?(勉强),为什么会勉强?(行军途中,遭遇战乱—诗人的凄清境况)本句和题目什么关系?(点题)(板书:强欲登高)4、“无人送酒来”,登高咋又想起了酒?(重阳)还因为诗人又想起了一个人?(陶渊明)王弘来了吗?(借用典故——行军凄凉萧瑟)(板书:无人送酒)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同学们闭目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场景?(长安城里,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可怜地开放)“遥”说明什么?(远,所在地和故园长安相距之远)“怜”字如何理解?(可怜)可怜什么?(板书:故园菊花)为什么可怜?写出了什么?(对故乡菊的眷恋,对故园菊开在战场上的怜惜。)(板书:战场开放)菊花值得联想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写“应傍战场开”?(扣题“行军”,新巧自然。)6、小组合作: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提示抓诗眼“怜”)明确:惜花——开在战场边;写作好帮手9/17思乡——题中可见;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忧民——战火纷乱。这些复杂的情感,依托哪种媒介而传达?(菊花为媒,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就是希望早日评定安史之乱,国泰民安。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六、拓展延伸:一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仅仅20个字的绝句,同样是重阳登高,因为故园战乱未平,因为写在行军路上,写出了与其他重阳节诗作不一样的荡气回肠。自然,也收到了很多名家的点评:出示课件:名家点评《唐诗品汇》:方虚谷云:悲感。《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而庵说唐诗》: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你赞同哪一点?想一想,说一说。七、课堂小结:全诗“强”起写“登高”,后感叹“无人送酒”,“遥”字转“怜故园菊”,末句想象“应傍战场开”。四句20字,情感悲怆深沉,思路跌宕起伏,行文朴实写作好帮手10/17无华,结构起承转合。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之佳作。八、作业布置: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比较,进一步感知本诗意境之美。九、板书设计惜花——开在战场边;思乡——题中可见;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忧民——战火纷乱。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4一、作者简介:岑参(cénshēn)(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写作好帮手11/17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二、指导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三、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四、赏析1、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2、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写作好帮手12/17人来送酒助兴。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3、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4、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五、主题这首叙写重阳节是诗人的所遇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通过对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惆怅、凄凉的情感。3、学习诗人家国天下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对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惆怅、凄凉的情感。写作好帮手13/17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家国天下的情怀。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重阳节的小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二、解题故园:故乡。题目的意思: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之中,写作好帮手14/17思念故乡长安。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三、知人论世定义: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1、知人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2、论世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四、内容理解1、朗读注意重音指导。注意“强欲”“故园菊”“傍”等字眼及含义。2、用典好处: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写作好帮手15/17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活动一:用几句话说说诗人
本文标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56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