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企业标准体系培训(评价确认)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评价、确认与改进山东标准化协会郑霞第一部分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一、建立标准化机构一种形式是企业设置专兼职机构(如标准化科、处、室),在公司经理或总工程师的领导下,统一管理整个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第二种形式是企业设立以经理或总工程师为首,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企业标准化委员会;第三种形式是指定企业的某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企业的标准化工作(适用于中小企业)。二、加强标准化知识的培训要积极参加标准化检查员和内审员的培训,熟悉有关标准,从宏观上有一定了解。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三、建立企业标准体系1、企业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2、编制计划、进行组织分工、明确任务,确定各部门职责。3、正确处理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在构成上没有本质差异,二者实现的功能是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构成了标准体系文件的主体。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可以并存,相互补充和支持。4、实行企业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整合。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实现过程(要素)分别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子体系中。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作为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并补充完善,使其更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企业实施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企业标准体系的各类标准同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整合。5、编制标准体系表体系表结构图企业方针目标企业贯彻的标准化法规和企业标准化规定各种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指导关系连线企业标准体系范围技术基础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标准半成品技术标准设备基础设施和工艺装备检验、验收和试验方法测量、检验和试验设备包装、搬运、贮存、标志安装、交付技术标准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环境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图设计技术标准四、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1编制《标准化管理手册》1.1编制目的1.1.1便于管理层了解本企业的标准体系情况。1.1.2便于标准化工作层掌握标准体系结构与明细。1.1.3明确标准实施的总体要求。1.2手册内容(至少包括)1.2.1企业负责人关于《企业标准体系》的发布令。1.2.2企业方针、目标。1.2.3企业组织机构图(其中包括标准化机构图)。1.2.4企业发展规划和标准化规划。1.2.5标准化管理规定(如下面的某部分内容较多,可单独编制规则):a)最高管理者和各部门的标准化管理职责;b)标准化专兼职人员的职责、要求;c)关于标准化信息管理的要求;d)对标准制定、批准发布、编号、修订、复审、备案的要求;e)对标准实施的要求;f)对标准培训、宣贯的一般要求;g)标准体系自我评价与持续改进的规定。1.2.6企业标准体系表和分体系表,细化本企业涉及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主要要素。1.2.7按要素统计的企业标准目录(可增补)。1.2.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说明。例2明确标准化网络人员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明确标准化分管领导、标准化主管部门,授权确定其他相关部门、车间的标准化专兼职人员。3整理现有标准3.1目的3.1.1了解本企业的现有的标准数量、分类。3.1.2为下一步搜集、整理欠缺的标准作准备。3.2整理要求3.2.1统计汇总企业现有标准(制度、程序、规程),分析哪些现行有效,哪些需要淘汰作废,哪些需要修订完善。3.2.2对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生产实际,综合分析尚缺乏哪些方面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3.2.3列出需要制定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目录(或意向)。4收集、制定、修订标准4.1收集相关标准收集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最新版本,替换原有不适用的标准。4.2制定企业标准4.2.1主要程序4.2.1.1提出标准草案各部门、车间组织相关人员搜集资料,按照统一的格式编写标准。4.2.1.2标准审查组织人员对标准草案进行集中审查,提交企业负责人发布。4.2.2注意事项应将《企业标准体系》国家标准中对各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细化说明作为标准编制、审查的重要依据。5标准的实施5.1标准实施的计划5.1.1应制定标准实施计划,对标准实施的组织、培训、实施、监督、考核等内容进行规定。5.1.2重要的技术标准,应对各部门、岗位、人员及环境、设备、设施、原材料等各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制定单独的实施计划。5.2标准的培训宣贯5.2.1标准应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培训、宣贯,保证相关岗位人员了解标准要求。5.2.2应制定标准培训计划,并进行考试、考核,形成培训实施记录。5.3标准实施的记录如有必要,所有标准的实施均应形成记录(可参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要求,制定部分实施记录)。6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6.1评价要求伴随着企业经营外部条件的变化(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标准要求的改变,市场需求的改变等)与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应该进行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以保持体系的适应性与有效性。自我评价应形成评价报告。6.2评价重点a)标准体系是否满足《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标准水平是否满足企业需要;b)标准是否得到有效实施。6.3持续改进应形成标准信息搜集整理的良好机制,不断提升标准体系水平。体系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进行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支持。7申请确认第二部分标准体系的评价和确认一、概述企业标准体系的评价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自我评价,也叫内部评价;另一种是企业申请,由经过标准化主管部门认可的评价机构对企业的自我评价和符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的自我声明进行确认(现称为“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分为A级、AA级、AAA级和AAAA级。二、企业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1、评价的基本要求企业标准体系文件发布后有效实施三个月以上,由符合评价人员资格组成评价小组,明确评价小组有关人员的职责。评价组长职责:全面负责评价全过程的工作;有权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做最后决策;制定评价计划,编写评价报告;协助评价组其他成员完成工作。2、评价方法和程序评价方法有两种形式:一是对企业标准体系实施全部或部分评价;二是按不同的部门或岗位分别对标准体系实施进行评价。评价程序:(1)评价计划的提出;(2)成立评价小组;(3)评价准备(编制评价计划和检查记录表、准备评价需要用的工作文件、召开动员会);(4)评价实施(首次会议、对标准化工作的评价、对标准体系文件评价、对标准体系实施过程的现场评价、末次会议);(5)编写自我评价报告和填写企业自我评价不合格报告;(6)评价结果处置(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并报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实施,对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跟踪评价、向全体员工公布评价结果、考核奖惩)。3、评价原则和依据(1)评价原则以“客观证据”为依据原则、标准与客观实际对照的原则、独立与公正的原则。(2)评价依据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及其引用的规范性文件。三、企业标准体系的社会确认1、确认的基本条件(1)申请条件法人资格、标准体系实施六个月以上能有效运行等。(2)社会确认否决条件企业未建立和运行有效标准体系,产品标准覆盖率未达到100%、企业三年内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管理等事故而受到通报处分的、国家和地方质量监督部门两年连续两次抽查不合格的。2、确认的组织和人员确认组织是经标准化主管部门认可的确认机构或标准化中介组织组成专家组。确认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3、确认的方法和程序企业提出申请,成立确认小组,召开首次会议,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标准体系文件和标准体系实施过程现场确认,召开末次会议,编写确认报告和不合格报告,确认结果的处置。4、确认的内容与要求(1)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确认内容和要求—是否明确企业的方针、目标—是否建立标准体系及体系表;实施效果如何—是否有健全的标准化机构、人员;制度和职责分工—工作计划(标准制、修订、监督、采标、培训等)—标准化信息管理(搜集、使用、归档)—是否依标准体系文件进行全员培训(2)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的确认内容和要求按GB/T15497的规定评价。包括:—体系的构成、层次结构是否完整、合理—各类技术标准的结构、格式是否符合GB/T15497的规定,—内容是否符合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是否编制技术标准体系表,统一编号(3)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的确认内容和要求—管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层次结构是否完整、合理;满足管理需要—内容是否符合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各类管理、工作标准的名称、结构、格式编号是否符合GB/T15498的规定,(4)标准体系实施监督与改进的确认内容和要求—是否制定实施计划,—如何实现标准要求和进行过程控制—各部门、岗位间的接口、协调、配合—是否建立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制定改进措施、对措施跟踪评审5、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不合格项是指“未满足标准要求的项”。不合格项一般分为三个级别,包括:严重不合格、一般不合格和轻微不合格。1)严重不合格(1)标准体系文件与国家系列标准严重不符,缺少关键过程或岗位的标准;(2)造成系统性失效的不合格;(3)造成区域性失效的不合格;(4)可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合格;(5)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标准的不合格。2)一般不合格(1)不是明显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合格项;(2)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不合格;(3)造成质量管理活动失效的不合格。3)轻微不合格是指孤立的、偶尔发生的并对产品质量无直接影响的项目。6、确认结果的处置(1)确认评分标准—标准化工作80分;技术标准体系编制120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编制100分;监督与改进100分(共400分)—加分项目(四项,100分)a)采用国际标准,使用采标标志b)产品标准60%高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c)管理机构设置,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程度d)有突出贡献,获得表彰、奖励(2)确认级别的划分按得分分为四个级别:得分320—370分以下为A级得分370—400分以下为AA级得分400—460分以下为AAA级得分460分以上为AAAA级(3)证书和标志—对确认合格企业,由确认机构颁发证书,并向社会发布—被确认合格企业,可在产品、包装、使用说明书上使用确认标志—证书有效期三年—复审不合格,撤消其证书资格7、确认申请包括:(1)范围----包括的分支机构(2)机构----组织机构合理(3)人员----岗位和能力(4)申请文件一、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申请表1二、企业简介三、标准化体系颁布令四、企业组织结构图五、标准化组织结构图六、标准化工作的方针、目标七、标准化工作规划八、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九、企业标准化办公室以及任职文件十、企业标准体系表(5)标准化体系表1、主线清楚2、裁减合理3、技术、管理、工作标准配置合理(数量比例)4、体系完善(6)技术标准1、要素齐全2、现行在用3、特别是采购和出厂4、注意控制类技术标准5、裁减合理(特别看管理标准)6、4A和3A重视信息技术标准(7)管理标准1、体系融合2、与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协调3、全面和完善(8)工作标准1、齐全(一岗一标)2、相互协调3、考核纪录第三部分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1、对评价、确认不合格项的分析处置制定纠正措施后,应由部门负责人或企业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如果纠正措施的范围只限于本部门,则由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即可实施。如果涉及多个部门,则应由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这有利于措施的顺利实施。纠正措施的实施应规定实施期限。纠正措施实施后,企业评价人员应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查验措施的有效性,对纠正措施进行验证。2、定期管理评审是确保企业的方针、目标以及各种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而进行的评审。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查明和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再发
本文标题:企业标准体系培训(评价确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5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