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
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张继海2006年11月主要内容概述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职责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医院感染控制一、概述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死亡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4.传染期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5.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暂时性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6.疾病的流行强度(1)散发(2)暴发: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3)流行(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种类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三恐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现有传染病时有暴发和流行天生桥水电站建设,使广西、贵州、云南的5个县发生鼠疫流行,2000—2002,发现鼠疫病例192例已消灭或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结核、淋病、梅毒等卷土重来,我国目前结核感染者4亿,患者约50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200万1980-2003鼠疫流行趋势中国世界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和暴发流行艾滋病、O157:H7、SARS经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存在或潜在存在的传染病,国外已经存在并流行,可能传入的传染病。如疯牛病、西尼罗病毒脑炎等人畜共患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SARS2003年以来有人禽流感(H5N1亚型)病例的国家(截止2006年10月16日)全球10个国家共报告病例241例,死亡141例,其中中国21例,死亡14例911之后的炭疽危机•2001年10/2-11/20日,美国22例生物恐怖•有关炭疽病,11例是吸入性,5人死亡鼠疫可经鼠、蚤传播,故易施放潜伏期短、高热、剧咳、出血,致死性强肺鼠疫经空气飞沫传播,无防护极易在短期内大面积播散历史上3次大流行,死亡数亿人,94年印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对病人的管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隔离病人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2.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医学观察:即对传染病接触者定期进行访视、问诊和测量体温,接触者可照常参加工作和日常活动。医学观察适用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2)留验:也称隔离观察,是将与甲类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隔离于专门场所,限制其活动,不准与其他人员接触,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职责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疫情控制医疗救治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工作规范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均要按照《法定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诊断法定传染病,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并做好门诊记录。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均要进行疫情登记和疫情报告。疫情登记医院必须备有符合要求的门诊日志、实验室登记本、出入院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登记簿;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填写登记。(1)门诊日志: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或复诊九个基本项目。(2)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登记、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等九个基本项目。(3)传染病登记本登记:由预防保健科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进行登记。项目应比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增加报告人、报告时间和订正情况三项。各个项目必须填写完整、清楚。肝炎、菌痢、淋病、梅毒等有实验检查的必须登记实验室结果。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器具、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三、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四、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3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64号)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从“逐级统计汇总上报”PHIS到“逐级收集个案上报”NDRS到“网络个案直报”NCRS(一)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职责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的填写、疫情收报、核对、自查(漏报、诊断符合率等)、奖惩等。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三)报告范围法定报告传染病:甲、乙、丙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某种传染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时;发现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时;急性传染病病例死亡时;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四)报告方式和要求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五)报告程序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诊断变更或因传染病死亡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作订正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应及时检查报告卡,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而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六)报告时限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原因不明疾病暴发,以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以最快方式(城市2小时、农村6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七)报告卡的填写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无“工作单位”者填写“无”现住地址: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住址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Ⅰ.出生场所为医院时选择“其它”;Ⅱ.出生在其它场所时选择“散居儿童”。发病日期:指本次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诊断日期:初次报告时填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初诊日期。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14岁及以下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肝炎、菌痢、梅毒、淋病必须填写实验室诊断依据。(八)报告管理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特殊病例订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
本文标题: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6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