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27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下册语文期质量检测卷含参考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卷2022.7(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论语》。其语醒豁、警策,因而很多语句成为格言,激励人进步。在语言修辞上,孔子可谓开山鼻祖,他最早提出“辞达而已矣”的观点。围绕“辞达”论,我们对《论语》的语言特色作一番探究,无疑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主体,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孔子“辞达”论的“直接现实”,自然依附于“仁”,表现“仁”。辞达,先得仁达,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德者必有言”就是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德”是前提,是根本;“言”由“德”生发,就会花繁叶茂,锦簇照人。“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意思是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这些讲的是“言”与“德”的关系:离开了思想品德的修养,“仁”的修炼,就无以言,难以“辞达”。“辞达”,即要切合客观实际,孔子视之为语言准则,无论是在平生编述中,还是在日常言语中,都恪守不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记事述史或整理编次,只是阐述,而不创作,凭信历史,注重事实。孔子采用《春秋》为教材,在教授弟子过程中,自然要对史料进行考辨,对全书作整理,舍弃那些不合理的部分,留取其符合事实的记录。此外,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时有文字残缺。在对阙文的处理上,孔子没有为了完整而随意填补,而是明知缺漏而不妄补。存在缺陷固然不好,但比起随意填补,造成影响的程度要轻一些。从“辞达”论出发,在日常言语中,孔子对那种阿谀奉承的“巧言”,既“耻”且恨。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耻”巧言,因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实深层原因在于“巧言令色,鲜矣仁”。语言就其本身来说,无所谓好坏,但在应用的时候却优劣分明。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促进交际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效果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大至盟约、朝会,小至君子私语,各种场合言谈如若不当,轻则失礼受侮,重则干戈相加。孔子大概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感触颇深,十分注意在不同环境中语言表达的得体。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他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材料或语言手段,使语言运用达到自然、得体、精妙的境地,在实践中丰富了“辞达”论的内涵。在交际应用中,孔子还提倡慎言。“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指出了“慎言”的重要影响。“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是从品德修养来谈“慎言”的意义。“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从“行”难、“言”易的角度来论说“慎言”的道理。孔子倡导“慎言”,警示“得体”,在语言的应用上,必然不尚辞藻华丽,但也力求“言以足志”,达到交际效果就够了。“辞达”论的要义在于简明、得体、通达,绝不意味着言辞贫乏。整部《论语》,是“辞达”论的艺术范本,其中许多形象、隽永、警策之言,实为汉语宝库的颗颗珠玑。材料二《左传》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言辞如果没有文采是不会流传久远的。《礼记》也引用孔子类似的话“情欲信,辞欲巧”。而“言有文”“辞欲巧”的重要方法是设喻。《论语》中的比喻句比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喻材独具特色,显示出隽永的意蕴。其中有很多“本体”与“喻体”看似相隔甚远,但表达效果让人拍案叫绝。学者钱钟书判定比喻优劣的标准集中在“本体”“喻体”两者差别的大小。比喻力求新颖、别致,就得扩大两者的差异——差异愈多愈大,对相同点的烘托愈有力度;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加出人意料。鲁国大夫叔孙武叔上朝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子贡与仲尼相提并论,可谓浅陋至极。对此,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以宫墙高“数仞”,说明孔子之“贤”非一般人所能认识。作为比喻,人之“贤”与宫之“墙”,本体和喻体风马牛不相及,怎可比附?但通过“窥见”、“不见”的对比及想象进行关联,不仅说明了子贡自身“室家之好”显而易见,更表现出夫子“仰之弥高”的形象难以企及。《论语》中比喻的另一特点是“喻体”的取材,均贴近实际,来自生活。例如“君子不器”“割鸡焉用牛刀”,以这些取自日常生活的喻体来比喻那些复杂、抽象、深奥的事理,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至于一些以鄙琐污秽事物为“喻体”的比喻,亦可化腐朽为神奇。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所取“喻体”虽然有伤大雅,却妙趣横生。难怪老舍先生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论语》中还有一种语言现象——“对偶”式论说的广泛运用。对偶这一语言形式在《论语》中经孔门师徒的锤炼,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首先,对偶的句式,具有均衡美与对称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就字面义来说,“知”与“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格;二者对举所表达的意思是,君子既要修养出“知者”水一般的“动”,又要修养出“仁者”山一般的“静”。这样的对偶句式与单句相比,具有更和谐的韵律和更强的力度;形式上呈现出更为均衡、对称的美感。我们民族文化中讲对称、求均衡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一斑。其次,对偶的句式,言简意赅。与那些长短不一的散句相比,对偶句由于视觉上的均衡与听觉上的韵律相结合,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工巧相粘附,所以能够更深地嵌入人们的心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既反对“质胜文”的粗鄙,也摒弃“文胜质”的虚浮,要求“文”与“质”相宜,配合得体,作为“君子”,应“文质彬彬”。这样的句子用对称句式,把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偏不倚地表达出来。再次,对偶式论述,对照鲜明且论说严谨。《论语》大量的对偶句,一远一近、一正一反,将事理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论说,引发读者向更深广的方面去延伸思考。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个对偶句,说过去的事已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一远一近的论述,意在警醒人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悔之中,鼓励人把握未来,把今后的事做好。可以说,《论语》中的对偶句,不仅可以体现出孔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还可以折射出民族的文化和心理。《论语》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不亚于世界任何一个思想家、政治家的“语录”。人们在日常言谈或著述中习惯性引用儒家这些警句格言的时候,不仅是在体味、延展其思想的内涵,同时也必然受到其“言有文”“辞欲巧”的语言特色的影响。(两则材料均取材于张冠湘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与随意填补导致的错误相比,文字残缺带来的问题更严重。B.“巧言令色,鲜矣仁”实际上是孔子以巧言为耻的深层原因。C.语言在交际应用中是可以区分出优劣的。D.孔子注重语言谨慎得体与时代环境有关。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论语》中对偶句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A.韵律和谐B.句式整齐C.言简意赅D.内容详实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是孔子将史料补充完整,再度加工创作而成。B.本体和喻体二者差别大的比喻可能会更新颖、别致。C.喻体即便是鄙琐污秽之物,只要贴近生活就是好的。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体现了巧妙的比喻手法。4.下列对《论语》词句的理解,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相符合一项是(3分)A.“讷于言而敏于行”意在强调说很容易,就不如不说了。B.“言以足志”意思是远大的理想值得用语言表达出来。C.“仰之弥高”与宫墙之高的比喻呼应,凸显孔子的贤能。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指君子不应兼具粗鄙和虚浮。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论语》的语言特色并简述其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6分)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1)解释这则语录。(2)《论语》中的比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这则语录中比喻的妙处。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通达而称夫通才者多矣,然而脂韦【1】汩没【2】,以至于老死者相继,亦未见他人之称。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且五常【3】之教,与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师,终不能自知而行之矣。故尧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让之为美也,于是许由哀天下之愚且以争为能,乃脱屣其九州,高揖而辞尧。由是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天下犹有薄而不售者,况其小者乎?”故让之教行于天下,许由为之师也。自桀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故龙逄哀天下之不仁,睹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进尽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由龙逄为之师也。自周之前千万年,浑浑然不知义之可换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逃山而死。故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义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为之师也。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向令三师耻独行,慕通达,则尧之日,必曰:“得位而济道,安用让为?”夏之日,必曰:“长进而否退,安用死为?”周之日,必曰:“和光而同尘,安用饿为?”若然者,天下之人促促然而争,循循然而佞,浑浑然而偷:其何惧而不为哉!是三师生于今,必谓偏而不通者也。可不谓之大贤者哉?呜呼,今之人其慕通达之为弊也!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则古之人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人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将欲齐之者,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者曰:“尔当通于行,如仲尼。”虽愚者亦知其不能也。曰:“尔尚力一行,如古之贤。”虽中人亦希其能矣。岂不由圣可慕而不可齐邪?贤可及而可齐也?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贤,而欲齐乎圣者,亦见其病矣!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且曰:“我通同如圣人。”彼其欺心邪?吾不知矣!彼其欺人而贼名邪?吾不知矣!余惧其说之将深,为《通解》。(取材于韩愈《通解》)注释:【1】脂韦:世故圆滑,阿谀逢迎。【2】汩没:湮没。【3】五常:指仁、义、礼、智、信。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贼:盗取B.故伯夷哀天下之偷偷:苟且C.得位而济道济:利用D.今之人言通者,通于私曲私曲:偏私曲从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睹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早织而缕B.浑浑然不知义之可换其生也皭然泥而不滓者C.彼其欺人而贼名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为《通解》为天下笑者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脱屣其九州,高揖而辞尧于是就毫无顾恋地放弃天下,高高举手作揖辞别了尧B.长进而否退,安用死为意见会被听取就进谏,不被听取就退下,哪里需要死呢C.将欲齐之者,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把二者混同,不就像夸耀粪丸,把它的质地看得和珍贵的随侯珠一样吗D.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现在的人品行不比中等人更出格,却把一意孤行看为耻辱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11.文章第二段借古论今,论证了“今之人其慕通达之为弊也”这一观点,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鹤鸣《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1】有树檀【2】,其下维萚【3】。它山之石,可以为错【4】。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注释:【1】爰:发语词。【2】檀:檀树,高大且是贵重木材。【3】萚:低矮的树。【4】错:磨物工具。【5】榖: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标题:20227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下册语文期质量检测卷含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68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