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第一篇】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信息技术学科改为信息科技,信息科技课标中不仅将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还明确了算法、人工智能在课程逻辑主线中的位置,同时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性也被重点做了阐述。省教研员魏雄鹰老师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专,很好地体现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那么,新课标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一、从“技术”到“科技”新课标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从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可以看到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养方式重精英、重大城市,原来学校里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就是参加各种比赛的一小部分同学,因而没有办法实现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而新课标中的“科技”导向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而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新课标的实施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其覆盖面也转变为涵盖城市和农村、精英和普通的全体学生。二、从“知识点”到“大概念”大概念是一个学科的科学基础,大概念约定了一个学科的知识关系,所有的知识在这个地方可以变成一个知识网络,贯穿其中的是学科逻辑。11版的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各项知识目标,而信息科技课的新课标里,就有6个学科逻辑主线,它能够在不同的年龄段引领我们的小朋友在知识网络上有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大概念。在信息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跳出具体的知识点,聚焦上述6个学科大概念,因为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最终会导致只见树木,难见森林,并且零参考资料,少熬夜!散的知识点不易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易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零散的知识点,会使解决问题捉襟见肘。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层级的概念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多种体验来促进概念的建构和理解。三、从“素质”到“素养”原来的素质教育”重不同学科的知识,而“素养”重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所以新课标更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新课标释放的一大重要信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教师,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新课标,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将信息科技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课堂落地,为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第二篇】开学初,在学校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下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参加工作两年的实践教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5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两种策略以供研讨:A、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B、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供研讨:吃透教材、拓展教材,合理组织教学资源。抓住学生特点,精心运用教学方法。A、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B、推行协作学习法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C、运用案例教学法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录成视频文件(可用“屏幕录象专家”)放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网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网络互动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第三篇】最近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牵动着我们所有教师的心,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改动最大,学科的名字由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今天观看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研制组的组长熊璋教授及核心专家组成员对于新课标的解读,理解了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以知识导向为主,讲操作、讲编程。信息科技以素养导向为主,着重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信息社会责任。课程价值方面,学生会操作几种机器、会编写小程序、会使用几种软件,这些都在不断的淘汰、变化和更新,光学会几种操作并不能适应和胜任社会的发展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信息科参考资料,少熬夜!技的课程价值在于育人,关注学生的认知力、理解力和学习态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能有所提升。教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偏重于技术操作,而技术导向撑不起素质教育,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建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项目学习的主题具有引领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在有趣性的同时具有挑战性;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评价的方案和标准很重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学习环境;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并改进。课标的改革在大层面上是很好的,培养青少年数字素养,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教师要改变之前固有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初中的主要内容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跨学科主体互联智能设计,教材是否统一,教材上的案例是否能够具有代表性,在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在面对这样全新的课程时,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钻研,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全力谱写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篇章。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第四篇】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20年以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十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4月27日7点至9点,合肥市蔡蕾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线上教研活动观摩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线公益解读,活动举办方邀请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的组长和核心专家组成员,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此外,还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老师,以及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专家龚超博士,请这四位专家共同来解读新课标。熊璋教授在解读了信息科技的前世今生中,谈到了信息科技为什么必须是国家课程?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现在中国正处于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国家对信息科技的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信息科技从以前的重知识、重精英、重城市变为重科学、重参考资料,少熬夜!素养、重全体,使信息科技不输在起跑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对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他指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引进了新模式、新观念,核心内容是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为目标。项目式学习为基本途径,强调利用信息科技解决知识场景问题,丰富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涵。接下来樊磊老师从信息技术到新科技的变化、如何处理编程、如何处理人工智能的内容进行了分享。最后给教师一些实用性满满的建议,来帮助我们广大教师更好地应对此次标准的实施。北京特级教师袁中果首先对于信息科技标准进行词云统计分析,新标准凝练引领性学习主题有四个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素养进阶和学生基础。要确定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把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要求进行具体化,对于给定的任务,能够将其分解成一系列的实施步骤,最后完成任务。对于学习评价,我们要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并开展反思性教学改进。最后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专家龚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此次培训,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也将会以此次解读活动为契机,立足新课标,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科学、高效的优质课堂,探索新思维,促进新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笃行致远。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第五篇】2022年4月24日,借助网络平台,聆听了解月光教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通过专家的解读,对信息科技课程的概况、变化、核心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一、概括首先,解教授对于信息科技课程作了总的概括,信息科技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数字素养是未来公民必备修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全新定位了课程性质,从“信息技术”调整为“信息科技”,将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更清晰地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强调“信息科技课程”对“促进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性意义”。解教授也指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国家安全观,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了解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概括,才能为接下来的课程调整打好基础。二、变化参考资料,少熬夜!接着,解教授讲了本次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与之前的不同,一是课程属性的更改: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都具有显著的变化;二是课程总目标定位从信息素养变为数字素养;三是“跨学科主题”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信息科技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四是更加强调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和原创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忽视学生面临问题时“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84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