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谏太宗十思疏》赏析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1]神器:帝位。[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3]景:大。[4]殷:深。[5]董:督责,监督。[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8]盘游:打猎游乐。[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参考资料,少熬夜!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1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1篇很好的论说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参考资料,少熬夜!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2.粗知句义。3.教师巡杳答疑。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参考资料,少熬夜!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2.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3.第3段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三、学生背诵第3段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参考资料,少熬夜!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三、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2)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3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2.语言特点“十思疏”是1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五、学生诵读,体会。附: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一、分析(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二、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3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参考资料,少熬夜!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二、简介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1篇很好的论说文三、初读课文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1)斯亦……也(2)虽……而况……乎(3)岂……乎(4)何必……哉4、读准语调、停顿四、讲读分析第一段1、补充注释: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3、分析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参考资料,少熬夜!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6)本段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五、讲读分析第二段1、补充注释: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3、分析内容(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97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