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
好范文解忧愁1/19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好范文解忧愁2/19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好范文解忧愁3/19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四、课堂引入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好范文解忧愁4/19五、随堂练习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0020304050(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答案1.(1)。15.(2)28.2.165六、课后练习: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部门ABCDEFG人数1124225每人创得利润205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2、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好范文解忧愁5/19年龄频数28≤X30≤X32≤X34≤X36≤X38≤X40≤X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答案:1.约万元2.约29岁分贝数学八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好范文解忧愁6/19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旧知,迁移导入(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学生回顾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解方程(1)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学教材第67页例1。(1)课件出示例1。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板书:χ+3=9好范文解忧愁7/19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好范文解忧愁8/19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教学教材第68页例2。(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出示例2:解方程3χ=18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好范文解忧愁9/19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教学教材第68页例3。(1)出示:解方程20-χ=9(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1)随堂练习①、完成“做一做”的第1、2题,集体评讲,强调验算。②、思考: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2)拓展练习亮亮今年9岁,爸爸今年37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好范文解忧愁10/194自主评价,全课总结你觉得自己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课后习题练习十五1—5题。板书所以,χ=6是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___页引例的意图。好范文解忧愁11/19(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四、课堂引入: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五、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第___页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六、随堂练习: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2、一组数据3、-1、0、2、_的极差是5,且_为自然数,则_=。好范文解忧愁12/19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4、一组数据_、_…_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_+1、2_+1…,2_+1的极差是()A.8答案:1.497、38502.43.D七、课后练习:数学八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2过程与方法: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好范文解忧愁13/191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教学工具ppt、题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好范文解忧愁14/19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爸爸给王鹏买了一筒羽毛球,一筒是12个,这筒羽毛球元,每个大约多少钱?÷12≈(元)答:每个大约元。(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2)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2≈(元)。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①学生独立完成。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好范文解忧愁15/19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12253 .html